3月22日,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了《关于公布第一批贵州省工业遗产名单的通告》。经过严格的申报、评审和筛选,共有16家单位被认定为贵州省第一批工业遗产,其中,湄潭中央实验茶场入选。
1939年10月,民国政府经济部责成中央农业实验所(简称中农所)和中国茶叶公司(简称中茶公司)两家,联合派遣王淘、张天福、李联标、朱源林等专家最后调查选定湄潭,开始筹建中央实验茶场。1940年,在首任场长刘淦芝和技术室主任李联标领导下,开始规划勘查垦植种茶,象山因此很快成名。
中央实验茶场自1939年筹建,至湄潭解放由贵州省接收军管,时间长达11年之久,正式拉开了中国现代茶业的帷幕,相比当时隶属财政委员会由吴觉农先生领导的武夷茶叶研究所(1942-1945年)办得早、办得久,铸成了中国战时“西有湄潭,东有武夷”的茶叶科学研究与生产示范格局。
中央实验茶场遗留下来的茶书
建国后,中央实验茶场改制辖属贵州省农业厅,先后改名贵州省湄潭桐茶实验场、实验茶场、茶叶试验站、茶叶科学研究所。到1973年,茶园面积已扩至近万亩,出口任务重,所场彻底分开。茶叶科学研究所(简称省茶科所)为省事业单位,湄潭茶场属省企业编制,若把中央实验茶场(旧址万寿宫)、省茶科所(实验楼)、湄潭茶场(办公楼)三处联结起来,就恰恰是个等边三角形。这三角就了不起了,它对近现代中国乃至世界茶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就成为闪亮的象山金三角文化。
中央实验茶场遗留下来的发酵设备
中央实验茶场,不仅仅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国家层面创建的近代中国首个茶叶科研机构与生产示范出口基地,在抗战大后方聚集了一大批流亡的专家学者。在当时工作和生活环境十分艰辛条件下,不作声,埋头干,克服重重困难,做出了许许多多敢为人先的业绩,谱写了中华茶叶科技史的新篇章。
中央实验茶场和湄潭人民在艰苦的抗日战争特定条件下,保存与包容了50名茶叶与农学、森林等精英,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当时,茶农拥跃提供茶青,中央实验茶场土法上马试制出口红、绿茶成功,有力支援了抗日战争的反法西斯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