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时节,赤水河畔是一个两极反转的世界,室外温度最低到0摄氏度,而忙碌的制酒车间却热气弥漫。
星罗棋布的白酒生产企业,在冬季的朝暮里酝酿着53度的酱香美酒,陶醉了整个河畔,仿佛“冬天里的一把火”。
▲酿酒车间
仁怀市茅台镇兰家湾,肆拾玖坊酒业一期工程接近尾声,二期工程激战正酣,企业一边建设一边投产。高温制曲、高温堆积发酵、高温蒸馏的“三高”工艺让厂房内的温度如同夏季。
“从老生产车间转战到新生产车间,除了环境更好以外,大曲酱香工艺依然在守正创新。”12月12日晚上8点,肆拾玖坊生产车间内灯火通明。雾气包裹下,生产车间的酿酒工人们正熟练地进行下沙,每个步骤早已了然于心。车间主任肖泽明自信地说,按照目前的生产进度,年产量能达到3500余吨。
在肆拾玖坊酒业董事长孙跃看来,白酒品质不仅取决于酿酒技艺高超的人,佳酿的缔造与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也息息相关。自然的馈赠不仅仅在于高品质的农作物,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宜的气候、优质的水源,都是酿酒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掌握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酿造“密码”,肆拾玖坊将新厂房打造成一个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工厂,确保微生物有一个良好的发育环境,这里将构建出“山水林土河微”的独特生态。
坐落于茅台镇向阳村的文中酒业同样深谙佳酿何来。从“闭关酿酒”到改建厂房,每一步都走在了顺应自然的大道上。
“不产串酒、不作添加、不搞仿冒、不购基酒,坚持纯粮酱酒、坚持足年窖藏。”文中酒业总经理王纯陆一语道出了公司年产值可达3亿元的关键。而让文中酒业底气倍增的是2021年8月,仁怀市启动酱香型白酒生产企业“四改一建设”(冷却水系统改造、窖池改造、接酒池改造、厂区管网改造、废水应急池建设)工作。
“这个窖池在底层先浇筑混凝土,铺上我们专用的防水布,再在上面织钢筋浇筑混凝土,起到三层防护。”王纯陆说,这只是“四改一建设”中窖池改造环节文中酒业的独特打法,在冷却水系统改造、接酒池改造、污水管网改造上,文中酒业也是奇招不断。
文中酒业率先使用水冷改风冷技术,经过冷却水系统改造后,从原来的酿造1吨酒需要50吨以上冷却水发展到无需冷却水,大大节约了水资源。
政策到位,企业自觉。如今,仁怀市949家企业完成“四改一建设”,白酒产业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推动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水青山中,53度的美酒群像越绘越美。
仁怀引导、鼓励白酒企业深化白酒包装和文化等配套环节转型升级,深入推动产区建设。
▲酣客君丰包装车间
在酣客君丰酒业的智能化包装车间,3条包装生产线不仅实现了洗瓶、灌装自动化、定位贴标、产品自检等智能化操作,产能与传统包装车间相比大幅提高。
“我们日产量在1.2万箱左右。”酣客君丰酒业包装车间副主任蔡龙丽说,赤水河畔的53度是高质量的53度,在这里出厂的每一个盒子都有自己的“身份证”。根据溯源管理,客户能够清楚知道自己购买的每瓶酒都来自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
始于秦汉,熟于唐宋,精于明清,兴盛于当代的酱香型白酒留给世人太多的惊喜。一代又一代的“酱酒人”通过传承创新,让53度酱香酒的经济价值得到应有的体现,这个过程中也积淀了深厚的酱酒文化内涵。
今年2月,夜郎古酒业联合贵州民族大学成立的“贵州民族大学·夜郎文化研究院”,坐落在夜郎古酒业厂区,专门聚焦夜郎文化品牌构建,乡村振兴和酒旅融合等主题开展研究,目的是通过挖掘夜郎文化,讲好品牌故事,为贵州白酒产业发展赋能。
从酒香中一路走来,肩负着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的重要使命,仁怀市129家2000万元以上规模酱香白酒企业串珠成链,形成“茅台引领、群星闪耀”的产区企业集群。来自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的53度滋味,绵长醇厚,以飨食客。
来源:贵州日报 今日仁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