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艺术大师朱屺瞻先生从艺生涯长达80余个春秋,经历了清末、民国、新中国,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衰相交织,饱经战乱、人世沧桑,并几度遭受艺术作品毁灭性打击,艺术道路独特而艰辛。
“赤心惟存——纪念朱屺瞻诞辰130周年艺术展”带您认识一个不一样的朱屺瞻,一个完整的朱屺瞻。
艺术家介绍
朱屺瞻(1892-1996),原名增钧,号起哉、二瞻老民,江苏太仓浏河人。他是20世纪美术史上有重要贡献和广泛影响的艺术大家,美术教育家。他在绘画上贯通古今,融合中西,油画、国画均有很深造诣,并在国画领域自立门户,别开生面,成为一代宗师,在接近九十岁高龄,实现了艺术上的“耋年变法”。曾任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校董兼教授,为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画师。擅大写意山水及花卉蔬果,兼善人物。画风浑厚雄健、质朴清新、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与深厚的民族传统,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晚年推出九十岁、九十五岁、百岁、百又五岁个展,创造了美术史上的奇迹,享誉海内外。著有《朱屺瞻作品集》《癖斯居画谭》《朱屺瞻百岁画集》等。
展览介绍
“赤心惟存——纪念朱屺瞻诞辰130周年艺术展”由汤哲明与马艳联袂策划。展览把朱屺瞻先生放在20世纪近现代美术史语境的艺术背景中,从其早期作品、主题创作、耋年变法以及师友之间的展览脉络和谱系进行呈现,以严谨的研究、丰富的形式、通俗的演绎,尽力呈现出朱屺瞻先生相对完整的艺术发展历程。
本次展览是迄今为止朱屺瞻艺术的最完整呈现,既包括朱屺瞻艺术馆的珍稀典藏,家属的重要藏品,又有公私机构收藏的朱屺瞻艺术精品。展览共展出85件(组)作品,作品选择着眼于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美术史上的一系列重大变化所形成的语境与情境,呈现朱屺瞻先生在艺术创作各个阶段中的创作思想与主题、创作样式与技法。同时呈现其艺术语言的清晰迭变—师古人,师造化,而后“中得心源”,以求清晰地反映朱屺瞻艺术在时代背景下作品题材的变化及其历程演绎中所形成的独特风格。
展览单元导览
01
理想 开拓:民国时期的习画历程
民国时期的中国画坛处于中与西、新与旧的思潮激荡之中,中西融合与坚守传统并存。曾经的朱屺瞻既是国画家、也是西画家,其创作一直是中、西绘画齐头并进,他一边挥写着厚重清逸的水墨,一边涂抹着厚重的油彩,某种意义上,他似乎还在有意识地拉开两者的距离。朱屺瞻早年入私塾曾摹写兰竹与山水,少年时代入宝山县学堂和邮传部上海实业学校就读,其初创期的作品受到元明以来的文人画影响;1912年他进入上海图画美术院,后于1917年去日本留学,进入川端美术学校,师从日本著名油画家藤岛武二学习素描、油画和西洋画史,受到西方后印象派和野兽派的影响,并在导师引领下喜欢上了马蒂斯鲜明的色调。
朱屺瞻《菊石图》纸本设色
122×56cm 1936 私人收藏
此单元主要展出朱屺瞻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早期作品和文献资料。由于战争和动乱,其早期作品几乎损失殆尽,目前能见到其最早的国画作品是于1934年创作的《墨竹四条屏》。而他早期的油画作品已实难找到,只能通过历史之物和艺术之物的复合,寻找朱屺瞻先生曾参加过的“洋画运动”的相关文献资料来管窥其早年的西画创作。
朱屺瞻《夕阳满松林》纸本设色
104×52cm 1936年 私人收藏
02
曲折 迈进:建国后30年的艺术实践
朱屺瞻在解放前一直走着一条中西并行的绘画道路,而到了解放后,他开始专攻中国画。在《癖斯居画谭》中他曾自述:到了解放后,我全力以赴地专攻中国画,与其说是开新端,不如说是遂初志,很有“归去来”的快感!“师古人”与“师造化”是历代中国画家艺术积累的两条重要途径。在建国后30年的艺术实践中,朱屺瞻一方面“师造化”,赴全国各地考察写生,通过自己擅长的山水画来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时代的新风貌;另一方面他在1972年-1975年三年里利用故宫出版物临摹古代山水画,创作了一批摹古作品,称为“摹古”抑或“温古”之作,亦是朱屺瞻艺术生涯中重要一环。
朱屺瞻《马桥公社》纸本设色
69.5×44cm 年代不详 上海中国画院藏
1953—1966年的主题创作
1956年,朱屺瞻受聘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面对新中国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大潮,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年届六旬的朱屺瞻以澎湃的热情和强烈的创作冲动,足迹曾踏遍祖国青山。这一时期他曾二上井冈山,先后到过北京、武汉、长江、重庆、成都、西安、镇江、扬州、南京、无锡、杭州、绍兴、温州、奉化、宁波、广州、新会、景德镇、南昌等地,积淀了大量的即景速写和山水画稿,并深切感悟到“写生须写出活处”的艺术主旨,既反映了他在绘画艺术上由西入中的自觉转换,又呈现了一位后劲十足的艺术家在发轫期契合时代风尚的画学探研。
此单元重点呈现朱屺瞻创作的一批表现革命历史主题、新中国社会建设与时代新风的主题创作,用画笔展现和歌颂新时代、新气象,为劳动人民画像。得到朱屺瞻先生家属和上海中国画院鼎力支持,作品几乎都是首次展出,为展览再添一笔重彩。
朱屺瞻《革命圣地》纸本设色
136×67.5cm 1960 上海中国画院藏
朱屺瞻《上海图书馆与博物馆》纸本设色
91×51cm 1959 上海中国画院藏
1972—1975年的“温古”
自1972年起,朱屺瞻开始临摹古画,包括了杨昇、范宽、董源、巨然、郭熙、王蒙、黄公望、沈石田、文徵明、董其昌、石涛、石溪、八大山人、徐青藤等大家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有着先贤经典之作的影子,却更多的有朱屺瞻自己的笔情墨趣,换言之,朱屺瞻并非单纯的临摹,而是加进了自己的理解与探索。这些作品为其后来实现“耄年变法”做了充分的准备,被学者称为“摹古期”或“温古期”。
朱屺瞻《寒岩积雪》纸本设色
122×56cm 1973 私人收藏
朱屺瞻《冬青茅屋》纸本设色
122×43cm 1973 私人收藏
03
出新 再生:1980—1990年代的耋年变法
1977年初朱屺瞻完成了兼具哲学思索与艺术意象的《浮想小写》册页十二幅,亦拉开了“耋年变法”的序幕,这件作品被作家冰心称为“雅健雄深、意出画外,非有阔大的胸襟、精湛的艺术不能作此。”20世纪八十年代接近90岁高龄的耄耋之际,他以“泼色法”为代表实现了艺术创作的“耋年变法”,其以墨彩淋漓、色墨交融的新画风将其中国画创作推向了新高峰,亦奠定了他在美术史上的地位。朱屺瞻在《癖斯居画谭》中论述:“我谈气、力、势,追求厚、朴、拙。”这句话是他的审美核心,亦是其艺术风格的总体特征。
朱屺瞻《万山积翠》纸本设色
140×308cm 1985 朱屺瞻艺术馆藏
此单元集中呈现了朱屺瞻“耋年变法”面貌下的山水和人物作品,经过1960、1970年代的创作积累,到1980年代朱屺瞻的绘画日臻成熟,画风趋于浑厚雄健,绚丽酣畅,面貌崭新而强烈。山水画方面有许多力作呈现,比如《初日照丹枫》《万山积翠》《晓日秋山》等。
朱屺瞻《山花烂漫》纸本设色
187×300cm 1978 私人收藏
04
亦师 亦友:朱屺瞻的时代和他的交游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朱屺瞻漫长的人生历程中,从艺生涯八十余载,“亦师亦友——朱屺瞻的时代和他的交往”则生动地展现了朱屺瞻与十二世纪近现代艺术大家的人文交流和书画友谊。
关良、朱屺瞻《武松景阳冈打虎》纸本设色
98×45cm 1976 上海中国画院藏
此单元主要从“洋画运动:朱屺瞻与早期西画群体的来往脉络”、“笔端切磋:朱屺瞻与近现代中国画群体的交往事迹”、“画外之音”:“朱屺瞻与美术圈之外的连接”三部分来呈现。通过朱屺瞻及其朋友的交往,展现朱屺瞻的交游圈与他所身处的时代。这里有其和友朋往来的脉络、交往的事迹,亦有精神的回声!
唐云、朱屺瞻《兰竹双清》纸本设色
109×56cm 1977 私人收藏
扫描下方二维码可以浏览全景展览噢!
朱屺瞻艺术馆
朱屺瞻艺术馆创建于1995年,由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政府出资兴建。它既是收藏与研究朱屺瞻艺术的专门机构,也是开展国内外艺术交流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