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辞赋名家珍酒行”活动在贵州遵义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七位辞赋名家齐聚珍酒,以文赋酒,以酒载文,为珍酒增添了更多酒文融合之美。
△辞赋名家合影
中华诗词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蔡世平,中华诗词学会原副会长王改正,内蒙古诗词学会顾问、包头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康丕耀,小众书坊创办人彭明榜,中国辞赋家协会副主席韩邦亭,《中华辞赋》编辑部原副主任马建勋,中国自然资源作协签约作家、中国地质大学驻校作家刘能英参加,珍酒李渡集团副总裁陈国华陪同。
赵家沟生态酿酒区占地1108亩,是珍酒目前最大的酿酒基地,辞赋名家一行在此领略制曲的奥秘,近距离感受酒曲生产和成形过程。随后,辞赋名家一行来到石子铺厂区,这里是珍酒的起源,深入“中国白酒一号工程”原址、酿酒车间、封坛酒库等,详细了解珍酒发展历程、酿造工艺、产品品质、企业管理等情况,并亲身体验封坛酒“品勾藏”过程,感受珍酒独特魅力。座谈会上,辞赋家们畅所欲言,尽显文心与才情,既有对珍酒品质、历史和文化的中肯评价,也有对酒文融合的深刻思考。
陈国华从历史、发展、未来三个维度,阐述了珍酒对匠心传承的坚守和对极致品质的追求。
蔡世平作为当代辞赋大家,其作品被誉为“旧体词在当代复活的标本”。他认为酒不仅是饮品,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尤其酒醉时,会进入一种惆怅、激动的境界,若有所失又若有所得,达到一种本我融通的境界,并曾在词中写道“酒徒自有风光在,最开心,嫦娥敢要,江山可改”。蔡世平说,通过对珍酒文化、工艺和未来的了解,对酒有了更深的感触,并总结称“文心还需酒香养”。
军旅诗人王改正,著有诗词集《细柳营边草》《岁月歌吟》等。他表示,这是其七十多年人生中了解酒文化最深入的一次,通过深入制曲和酿酒车间,见证了一瓶酒从原料到成品的过程,感受了珍酒人对品质的执着追求。他认为,珍酒的诞生承载着伟人嘱托与期望,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珍酒近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一部技术进步的史诗,更是一部精神传承的赞歌。
中华诗词学会教育培训中心导师康丕耀,著有《包头赋》《阿拉善赋》等。他表示,无论是从珍酒的人文环境、酿酒基地,还是从员工和管理层的面貌,都能感受到珍酒蓬勃发展的态势。特别是珍酒的品质让他印象深刻,并赋诗一首:“玉露一杯思涌泉,秋光共我唱朱弦。初尝已觉八风起,再饮心飞岑月前。”
著名编辑家彭明榜,曾策划责编《中国好诗》《天天诗历》等丛书和诗集。他表示,在参观中,对珍酒封坛酒“品勾藏”过程的“一滴入魂”环节印象深刻,四个字,一滴酒,仿佛蕴含着无数匠人的心血与智慧,让人在品尝时能够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韵味和意境。
知名辞赋家和楹联家韩邦亭,著有《韩邦亭词赋选》。他以八个词概括了对珍酒的印象:“山钟其灵、水毓其秀、气蕴其新、粮固其本、史增其厚、人成其美、诚塑其魂、匠显其精。”他认为,珍酒之所以能在众多白酒品牌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具备了这些独特的品质。
辞赋家马建勋,至今已创作辞赋作品200余篇,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他表示,历史的回味是为今天更好的品味,珍酒发展到今天,“根”在品质,“魂”在文化,希望能继续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珍酒的文化价值。
刘能英著有诗词选集《长安行》《大都行》。她表示,酒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华文化史,也是文化促使珍酒“枝繁叶茂”。刘能英认为,人间最美,莫过于天下同“珍”。活动最后,辞赋名家即兴创作,泼墨挥毫,留下了珍贵的墨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