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在炉火中升华,在烈焰中孕育。中国是陶瓷的故乡,中国的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陶瓷发展史是中国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我国的陶瓷品类浩如烟海,陶瓷文化悠久灿烂。
惜春作画陶器
广东省 国家级代表性项目石湾陶塑技艺
作者:刘健芬(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石湾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区域。丰富的自然资源、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水陆畅达的交通条件,使石湾成为我国岭南重要的陶业基地。石湾陶塑技艺是在日用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石湾东汉墓出土的陶塑可见其艺术雏形。2006年,“石湾陶塑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按作品形态,可分为人物陶塑、动物陶塑、器皿、微塑、瓦脊陶塑5大类,制作工艺分为构思创作、泥料炼制、成形、装饰、上釉、龙窑煅烧6个环节,煅烧的火候全凭师傅的心得和经验。
惜春作画陶器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健芬系列作品《金陵十二钗》中的一组,以《红楼梦》中的故事情节惜春作画为题材,表现出惜春聚精会神地运笔作画,而迎春和探春则在一旁会心地欣赏惜春传神妙笔的场景。作者熟练运用石湾陶的贴塑、雕塑技艺,生动传神的刻画出少女的娇羞与柔情。
“华彩之美”——陶瓷·髹漆·雕刻工艺专题展
地址:上海海派艺术馆(闵行区新镇路1536号)
开放时间:6月12日-7月3日 10:00-17:00(16:30停止进馆)
集玉紫砂壶
江苏省 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
作者:周桂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是分布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一种民间传统制陶技艺。该工艺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代,迄今已有600年以上的历史。2006年,“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宜兴紫砂陶以特产于宜兴的一种具有特殊团粒结构和双重气孔结构的紫砂泥料为原料,采用百种以上工具,经过打泥片、拍打身筒、镶接身筒或镶接与雕塑结合、表面修光、陶刻装饰等步骤,最终完成陶制品。
宜兴紫砂陶成品以茗壶为代表。伴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明代晚期以后,紫砂陶制作艺人经过长期探索,创造了陶刻、镶嵌、包锡、包漆、泥绘、粉彩、彩釉、珐琅彩、浮雕、镂雕、绞泥、模印、贴饰等一系列装饰技艺。
集玉紫砂壶由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桂珍创作,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比德于玉”为构思出发点,造型以玉琮为原型,壶体富于节奏感,尤其是凹凸线的处理具有丰富的造型和工艺韵味。壶盖采用嵌盖形式,以玉鱼形为摘手,俯视如玉璧形和水波纹,通体稳重端庄不失变化和灵动。
“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
地址: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宝山区沪太路4788号)
开放时间:6月12日-7月11日 9:00-16:00(15:30停止进馆)逢周一闭馆
天青釉弦纹樽
河南省 国家级代表性项目汝瓷烧制技艺
作者:朱文立(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汝州素有“百里煤海”之称,盛产高岭土、玛瑙、黏土等制瓷原料,为汝瓷烧制技艺的产生、发展、成熟和繁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位居宋代“五大名瓷”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传统汝瓷烧制技艺要求用玛瑙入釉,釉色素静典雅,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质如乳、声如磬”的典型特征,烧制难度极高,成品率低,精品极少。在烧制过程中,如何把握制釉的黏度和流动性,烧制熔融温度及保温渐冷的析晶过程,直接影响着汝瓷青瓷乳珠的形成和青瓷釉的成色,全凭陶艺家的悟性、眼观和手感掌握等经验。
天青釉弦纹樽作者朱文立于1987年研究出汝瓷中最为珍贵的瓷天青釉的配釉及烧制技艺。作品造型简洁雅致,直口,平底,口、底径度相若。外壁近口及近足处各凸起弦纹两道,腹中部凸起弦纹三道,下承以三足,外底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里外满施天青釉。
“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
地址: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宝山区沪太路4788号)
开放时间:6月12日-7月11日 9:00-16:00(15:30停止进馆)逢周一闭馆
展览免费开放
扫码下方二维码预约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