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宇/制图)
编者按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当健身与化妆无法满足变美的需求时,医疗美容受到了消费者的热捧。特别是以Z世代为代表的年轻人群消费力增长与互联网快速发展并行,点燃“颜值”消费热情。
医疗美容简称医美,是指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的形态进行修复与再塑的过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加,医美逐渐成为各年龄段人群的“新风尚”。据美团医美发布的《医美市场趋势洞察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医美市场规模达1975亿元,年复合增速为15.2%。
市场需求不断被激活的同时,全国多地也在发力打造“医美之都”。近日,深圳市商务局牵头起草了《深圳市关于加快商贸高质量发展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其中深圳要打造中国“医美之都”的目标格外引人注目。
争先打造“医美之都”
说起“中国医美之都”这一称号,它既不属于北京,也不属于上海,而是属于一个西南城市——成都。2018年,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授予成都“中国医美之都”的称号。此后,成都成立了专门的医疗美容产业协会,2020年还成立了全国首个医美产业国有投资平台,注册资本1亿元。成都“医美示范街区”“医美小镇”“成都医美节”等概念横空出世,去成都做医疗美容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成都之所以能成为医美之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2017年9月,成都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全国领先、全球知名的“医美之都”;2018年,成都市出台了《成都医疗美容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0)》,成为全国首个专门针对医美行业发布市级产业规划的城市。该规划提出,成都计划2025年医疗美容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2030年达到2000亿元,打造中国领先、全球知名的“医美之都”。
成都在其产业规划中提出,医美被视为继住房、汽车、旅游之后的第四大消费热点。成都市民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和新理念,消费观念普遍超前,具有较强的医疗美容意识。此外,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具有强大的辐射能力,市场腹地涵盖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等西南地区近2亿人口,医疗美容消费需求旺盛。
无独有偶,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在4月初还联合出台了《关于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其中专门提到“支持海南高端医美产业发展”,并且在意见中给予了海南发展医美产业的特别待遇。比如鼓励医美机构落户,可批量使用在美、欧等国家上市的医美产品;支持国外高水平医疗美容医生依法依规在海南短期行医等。
优惠的政策给了海南成为高端医美消费中心的窗口机会,海南有望凭借政策优待成长为比肩成都“医美之都”的医美消费新高地。甚至有业内人士表示,届时可能会形成高端医美去海南、中端医美去成都的两强格局。
事实上,医美产业的火热不止撩动了海南,深圳也同样释放出了打造“医美之都”的信号。4月26日,深圳市商务局牵头起草了《深圳市关于加快商贸高质量发展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该意见提出,深圳要围绕医美产业研发端、应用端和消费端等关键环节,加强规划布局和产业扶持,吸引人才、资金和市场主体加快聚集,培育“美丽经济”新赛道的领先企业,打造国际知名“医美之都”。
将深圳和海南打造成医美消费新高地,既是和成都的良性竞争,又是和成都形成规模效应、满足不同层次医美需求的战略考量。不过目前来看,海南和深圳尚缺乏发展医美的产业基础,在喊出打造“医美之都”的口号之后,海南和深圳都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和产业培育。
医美市场持续火爆
不久前,医美概念板块上市公司陆续披露2021年第一季度业绩,不少公司业绩攀升迅猛,归母净利润基本实现正增长,医美概念板块迎来一波热炒。今年以来,A股医美概念板块指数持续走高,截至目前已经从年内低点上涨超过50%,大幅跑赢同期上证指数。似乎只是一夜之间,医美概念就成了资本市场的宠儿。
另外从2020年来看,虽然总体二级市场医美相关标的颇受追捧,但一级市场热度不算高,产业上、中、下游2020年均有投融资事件发生。
浙商证券研究分析,随着医美上游原材料行业的爆发,市场的关注度也逐渐蔓延到医美下游终端机构。早期下游机构粗放发展,营销模式成本高昂,导致行业经营情况难言理想。随着监管政策不断趋严以及新美大等优质互联网平台的发展,行业规范度逐渐提升。同时,去年的疫情也加速了下游机构的洗牌,未来行业将向规范度高的大型连锁化机构进一步集中。在此背景下,众多新玩家通过收购终端医美机构积极入局,提升企业价值;老玩家经过多年磨合经营管理模式趋于成熟,与时俱进,巩固现有优势。
业内人士表示,综合考量来看,医美行业依然处于快速发展期。从国内医美消费者数量和消费能力来分析,医美消费是存在高端和中低端、轻医美和重医美等医美消费层次区分的,结合不同城市的医美产业定位,我国是可以容纳更多医美中心城市出现的。
据了解,我国医美渗透率仍处低位,相关统计显示,我国医美渗透率仅为3.6%,远低于韩国的20.5%、美国的16.6%、日本的11%。结合我国的消费群体量考虑,医美行业至少还有一倍的增长空间。
以成都为例,据统计,2015年到2018年,成都医美产业规模迅速增长,4年时间内从213亿元扩张到了487亿元。2018年成都医美机构的数量一度飙升至407家,较之前一年激增131家。优惠的政策、聚合的资源、配套的宣传措施等为医美行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成都在医美产业的发展中尝到了拉动消费经济的甜头。
迈入发展岔路口
互联网浪潮和消费升级理念有效地构建了消费者与医美行业之间的链接,简化了上游厂商的分销环节,整体行业的产业链得到空前的完善和发展。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高速发展的行业及可观的利润催生了一系列违规违法操作,各类假货水货、无专业资质的从业人员和黑医美机构大批量地涌入这个新兴的行业。消费者信任度亮起红灯,让本就起步不久的医美企业面临更大的挑战。
据权威机构统计,国内正规医美机构市场规模约为878亿元,而黑市规模约为1367亿元,占比高达60.9%,市场上70%的透明质酸和肉毒杆菌素产品均为假货或水货。如此惊人的数据对与日俱增的消费需求无疑会起到十分恶劣的影响,制约了医美行业的发展速度。
同时,黑医美、黑医生、黑产品等系列“黑”问题,以及信息不对称、渠道管理薄弱,各地发展不均衡、不稳定等现状,正持续考验消费者的信任度与耐心。另外,国外单一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多元的需求,也呼唤国产医美尽快打破制约,推陈出新,营造一个健康完善的消费市场。
对于医美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已经达成了共识。2020年8月,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综合监管执法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发挥行业组织自律作用,进一步推进医疗美容行业的规范发展。专家表示,政策的制定是医美行业强有力的他律,若想涅槃重生,行业内从业各方的自律才是破茧而出的“内力”。
专家表示,从产业角度来看,医美行业首先要解决的是各种乱象,这需要从国家和行业两个层面上去规范市场,建立信用体系。其次,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国内龙头医美企业发挥自身科技实力,通过创新产品,进一步提升品牌力,最终赢得消费者信任。医美行业正处于快速上升期,虽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但目前已经由政府和相关企业牵头,重新打造生态、产品、信心,引领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才是这些优秀国货的使命,医美市场未来可期。(依琰)
延伸
消费需求升级 医美产业亟待开拓新成长空间
当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被满足后,消费结构向服务领域倾斜,颜值经济下,人们能体验“美的改变”的医美市场,行业需求逐年在释放。这个行业总是会“爆炸性”地抓住每个人的眼球并引发热议,从华熙生物的玻尿酸饮用水,到国内首款颈纹修复注射剂爱美客嗨体、艾伯维“网红药”修乐美,再到被新生消费力量“种草”的植发、美齿等项目,医美实实在在地渗透进了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
尤其是Z世代个性化的新消费观念、高度发达的物流基础设施和网络以及上游生产企业研发技术的不断完善,都在助力医美行业的迅猛发展。据《2020医美行业白皮书》显示,医美用户呈现出年轻化和“熟龄化(指年龄段向30岁以上倾斜)”并重的特征。分析人士认为,颜值经济推动医美市场高景气发展,全球医美市场规模在近五年稳定增长,年复合率为8.9%,而医美行业市场规模在同一时期保持了20%以上的高增速,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医美正逐渐成为当代人日常消费的一部分,在整个大医美行业中,非手术类微整形仍处于高速发展和扩张期,相比于手术类整形,以注射类为代表的非手术类微创医疗美容恢复时间快、价格及风险相对较低,因此有更高的市场接受度和复购率。
未来市场扩容空间仍大。据艾瑞咨询数据统计,2015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为648亿元,2019年增长至176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9.8%。虽然受疫情因素影响增速下滑,但2020年国内医美市场规模同比增长仍有11.6%,市场规模达1975亿元,预计2025年整体医美市场的规模将达到4000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综合来看,医美行业的红利仍将持续,但市场分化也在逐步加速。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突破或是支撑现有的估值都需要企业在基本面上打开新的成长空间,因此,一方面,企业要进行产品端的升级,提升产品生命周期并打开单价提升空间;另一方面,需要积极拓展新品牌新产品,打造企业业绩增长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