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
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经过多年推进,已从初步探索迈入深化应用阶段。政策引导、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共同推动了这一进程,形成了多层次的成果体系。
政策驱动的规模化覆盖:以济南市为例,通过制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预计在2025年达到8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70%,并完成600余家企业的诊断服务。类似政策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如“东数西算”工程优化算力布局,2025年枢纽节点算力将占全国新增算力的60%以上。
行业应用的标杆效应:制造业、零售业、农业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典型案例。例如,某制造企业通过云计算实现远程办公与生产流程优化,某农业企业利用大数据提升种植效率并建立产品追溯体系。在财务领域,用友等企业通过AI技术将财务共享中心的月结时间从8天缩短至24小时,提效30%以上。
技术生态的初步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逐步落地。济南市推动“工赋泉城”行动,建设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80个;AI大模型如DeepSeek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实现了车间能耗预测与决策闭环。
从“试水”到“深潜”的跨越
传统行业边界的打破,让数据成为核心资产。例如零售行业通过直播带货与社交营销构建新消费场景;不动产行业借助数字孪生技术,从“固定资产”向“服务增值型资产”转型。因此,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国数字化转型已进入“规模化应用与生态整合”阶段。政策从顶层设计转向精准落地,技术从单点突破转向全链条协同,企业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创新。
从政策角度分析,国家层面将数字经济定位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如“数字中国”建设规划明确数据资源开发与公共服务数字化目标。而市场端则出现了消费者行为向线上迁移,企业需通过数据分析与AI精准触达用户需求。同时,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提升决策速度重塑企业能力。
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的企业正在从技术供应商演变为生态共建者。服务商能够聚焦行业痛点,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企业通过整合云计算、AI、区块链等技术构建开放平台。服务商与客户关系也在从单向输出转向联合创新。
驱动数字化转型的未来技术展望
技术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技术深刻影响着企业未来发展的方方面面。技术迭代正在加速,全球化竞争也在加剧,还有用户需求个性化的普遍,这三者叠加,也在迫使着企业必须通过数字化实现敏捷响应与持续创新。
人工智能的全面渗透让代理型AI技术能够自主完成15%的日常决策,AI大模型如DeepSeek在智能制造中实现流程建模与能耗预测。下一代计算与连接技术如后量子密码学可以应对量子计算对传统加密的威胁,保障数据安全;空间计算可以通过AR/VR连接虚拟与现实,预计2033年该市场规模或达1.7万亿美元。还有物联网与数字孪生技术的进步,工业设备互联与实时数据分析成为标配,数字孪生技术助力航空、电力等高价值资产优化管理。区块链技术增强供应链透明度,节能计算降低IT碳足迹。制造业中,MES系统与物联网结合实现设备远程监控,生产效率提升显著。节能计算与绿色数据中心也是推动企业低碳转型、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向。
结语
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涵盖技术、组织与文化的系统性变革。未来,AI与数据将成核心生产要素,企业需以开放姿态拥抱技术融合,同时平衡创新与伦理风险。数字化转型不仅是生存之战,更是通向未来的必由之路,唯有主动求变,方能在智能时代立于潮头。
(文/元素)
e-Mail:lab@enet1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