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商行的这30年
1990s-2000s初,前身是各地城市信用社,当时数量众多(高峰时超5000家),1995年,国务院决定在35个大中城市组建城市合作银行(后统一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其核心目是化解地方金融风险,建立现代银行制度。
2000s中-2017,搭乘中国经济增长快车,银行业迎来“黄金十年”。城商行不甘偏安一隅,寻求突破地域限制。2006年左右监管放宽,允许优秀城商行设立异地分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率先上市,打开了资本补充渠道。同时,总资产从万亿级别迅猛增长至数十万亿。
2017-2021,金融严监管到来。
2022-至今,经济增速换挡、利率市场化深化、净息差持续收窄、数字化转型浪潮席卷。
中国城商行30年,是一部从“风险化解”到“风险制造”再到“风险出清”的历程。面对宏观经济压力、金融科技挑战和激烈的竞争,如何平衡规模与质量、全国化与本地化、传统业务与数字化转型,将是决定下一个30年命运的关键。
大江东去浪淘。“规模+稳定性+市场声誉”是基石,除总资产规模、净利润、营业收入、资产质量(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以及市场影响力等外,“大”也不完全等于“强”,如宁波银行的市值和盈利能力远超许多规模比它大的银行,是其“强”的体现。而台州银行和泰隆银行虽然规模不在最前列,但其独特的小微企业服务模式使其成为行业标杆,堪称“隐形冠军”。
城商行的梦想
江苏银行:成为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供应商
总部位于江苏省,这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经济体量最大的省份之一,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庞大的中小企业集群和旺盛的融资需求。这为江苏银行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主场”优势和发展腹地。通过深耕江苏市场,辐射长三角,迅速做大规模。正如最新数据(总资产规模)所示,它已成为中国城商行的新“一哥”。规模意味着更强的抗风险能力、更低的资金成本和更广泛的业务覆盖。它的目标不再是做一个简单的存贷银行,而是像一个全国性银行一样,在公司金融、零售 banking、金融市场、投行业务等各个领域全面发力。它可以成为江苏乃至长三角经济的“基础设施”,与区域发展深度绑定,一荣俱荣。它可以以巨头的体量和全方位的服务,定义城商行发展的天花板。
宁波银行:市值标杆
它可以不拼规模,而是凭借极致的管理和风控,在特定的高附加值领域做到极致,成为盈利能力最强的“优等生”。有卓越的风控,宁波银行以其业内顶尖的风险定价能力和资产管理水平著称。在经济周期波动中,它能始终保持较低的不良贷款率,这构成了其最深的“护城河”。其不一定是“大而全”,而是“小而美”或“专而精”。其在零售业务(尤其是财富管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以及金融市场业务方面形成了难以复制的特色。其ROE(净资产收益率)、ROA(总资产收益率)等盈利指标常年位居行业前列,因此备受资本市场青睐,市值稳居城商行头部。旨在成为投资者眼中的“白马股”,客户心中专业、稳健、值得托付的财富管理专家和中小企业伙伴,它以卓越的盈利能力、顶尖的风控技术和鲜明的业务特色,成为市场上最受尊敬和追捧的标杆。
杭州银行:科创引擎和新经济的合伙人
拥抱未来,将自身发展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中最具活力的新经济力量深度绑定,做“专精特新”企业的孵化器和合伙人。总部位于杭州,中国数字经济之都和创新创业的高地,阿里、海康威视等巨头以及无数科技初创公司在此孕育,可以说,杭州银行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它全力打造“科创金融”的金名片,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建立了专门的评估团队(甚至引入“技术专家”评审)、设计了一套适合轻资产、高成长科创企业的信贷模型和产品体系。摆脱传统银行的“当铺”思维,成为能看懂技术、洞察未来的“风险投资型”银行,它服务的是未来的巨头。与一批未来的明星企业共同成长,它们今天的融资主办行是杭州银行,明天上市后的主要合作银行还是杭州银行,这种“陪跑”带来的回报是巨大且长远的。或者说,这就是要成为新经济时代的“伯乐”和“基石合伙人”,不只是赚取利息,更是在投资未来,与中国最具创新力的企业共同成长,成为赋能创新的金融引擎。
它们的成功实践共同宣告,中国城商行的梦想,已经从最初“活下去”的生存梦,进化到了“活得好”的差异化竞争梦,最终指向的是“定义未来”的领导者之梦。它们不再满足于做大银行的补充,而是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成为了别人追赶的目标。
(文/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