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6年“人工智能”概念首次提出以来,已经历经数次变革,从逻辑主义到连接主义,再到行为主义,各流派对智能的理解差异,延伸出了不同的发展轨迹,共同推动AI技术呈现波折式的发展进程。随着近年来算力资源的提升、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以及模型架构的不断优化,人工智能已迈入由算力、数据、模型赋能的第三次浪潮,向“强应用”的新阶段迈进。2024年,人工智能不再仅仅停留在概念验证或通用应用的层面,而是开始深化到各个垂直行业中,从通用大模型转向行业大模型的开发和应用。这一转变不仅标志着AI技术发展的新方向,也预示着其在各行各业中的实际应用将更为广泛和深入。据国家数据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10亿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数量已超100个,这些大模型深度赋能办公、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形成了上百种应用模式,赋能千行百业。当前,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更多是由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驱动。这意味着市场需求和实际应用问题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发展的核心动力。AI技术的应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持续的迭代和优化,提升技术的实用价值和市场适应性。在现阶段,许多大模型落地仍处于“拿锤子找钉子”的时期。为了真正实现大模型的应用,技术开发者和企业需要共同经历一个漫长的探索期。这一过程通常从边缘的业务场景开始,逐渐向核心业务渗透,以期找到最佳的应用模式和商业价值。同时,近两年来,多模态大模型、具身人工智能开始逐渐被热议。多模态大模型通过整合和处理不同类型的数据(如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可以实现更复杂和精准的任务处理能力。另一方面,具身人工智能通过整合感知、认知和行动能力,能够在物理或虚拟环境中执行各种任务,如服务机器人和虚拟助手等。这两种新阶段的人工智能技术将进一步扩展AI的应用范围和深度,为各行各业带来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解决方案。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行业需求的日益增加,AI正从“能用”向“用好”的阶段跃进。如何平衡创新与责任、技术发展与个人隐私保护,将是整个行业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这也为政策制定者、技术开发者和社会各界提供了合作的契机,共同探索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推动社会朝着公平、可持续和包容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