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来源于自由软件运动(Free Software Movement),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的MIT AI实验室新获赠一台激光打印机,自由软件精神领袖Richard Matthew Stallman(RMS)作为当时的实验室一员深受这台打印机的困扰,在过去他使用打印机时只需要稍微修改、调试源码即可解决问题,但这台激光打印机的造商施乐公司却以保密为由拒绝提供源码。私有软件对源代码的垄断和封闭,彻底激发出RMS等人对封闭开发环境的反抗,并公开发起GNU计划(自由软件集体协作计划),宣布该计划的目标是创建一套完全自由的操作系统,所有开发者都可自由使用、复制、修改、分发源码。自此,自由软件运动正式拉开序幕。开源给世界带来的改变是毋庸置疑的。在2010年之前,有关开源的新闻大多是“自由软件”与“开源”之间的宗教战争以及针对Linux的诉讼。后来,云计算改变了这一切——开发人员不再需要从IT部门获得“通行证”就可以运行他们的开源代码。现如今,开源无处不在并成为互联网和Web的基础,为我们日常使用的电脑和移动设备以及它们所连接的网络提供“动力”。不仅是云计算,开源界发生最大的事件就是github引入了拉取请求(Pull request)。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推动和升级,GitHub提供了开源的可见性,并将协作的竞争环境降低了一个数量级。还有大数据,用于存储和流式大数据的基础设施大多是开源的,用来分析数据的工具越来越多地成为开源。开源的主要特征是创新、开放、共享、协同和自由传播,以及在建立商业模式的基础上形成大产业。开源与互联网理念相通,互联网80%的技术应用都是开源的,没有开源就没有现代互联网。软件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支撑。一定程度上,软件的发展与开源的进步是息息相关的。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规划纲要》《“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等文件明确指出要“支持数字技术开源社区等创新联合体发展,完善开源知识产权和法律体系,鼓励企业开放软件源代码、硬件设计和应用服务”。政策与技术的双重驱动下,国内开源事业的车轮滚滚向前,目前在著名的开源代码托管云服务平台GitHub上,中国开源贡献者已经跃居到全球第二,并且占比持续在上升,预计在2025年会达到13%以上。以华为为例,近年来,华为一方面深入参与国内外开源社区建设,构建开源影响力,强化自身技术实力;另一方面基于自身技术沉淀,先后孵化推出OpenEuler、OpenHarmony、KubeEdge、EdgeGallery 等平台级开源项目,不仅激发了中国基础软件发展动力,也加快驱动国内数字化转型升级。过去几年,开源界一片火热,开源软件技术已全面进军操作系统、云原生、人工智能、大数据、半导体、物联网等行业领域。与此同时,全球各大开源组织相继兴起,头部科技企业均投入大量人力进行开源生态建设。然而,随着开源软件的发展,其数量和影响力在不断地上升,开源风险也随之而来。当前开源生态中有两类项目适合开源,一是核心基础软件,二是围绕已有开源项目的配套软件。就这两类开源项目来说,开源软件的风险可能来自四个方面,安全风险、法律风险、运维风险、断供风险。面对这些风险,企业或者开发者应思考如何正面应对、解决问题,若是因害怕风险而放弃开源,恐怕会得不偿失。从国家层面来讲,当前世界几乎所有著名的开源软件团体都位于美国,且有的许可证规定了管辖法院为美国法院,且适用法律为美国法。即使我国在开源代码的贡献率上已经位居全球第二,GitHub用户也是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这些事实无不在提醒我们,开源软件受到美国出口管制的影响。但反之,中国作为最大的开源技术受惠者之一,正在成为最大的反哺者之一,以此发展壮大的话语权也在降低开源断供的风险。同时,我国正在主导建设自己的开源社区和开源平台,开展“开源生态培育”专项行动,打造优秀开源项目,建设我国自己的开源生态体系。如今,开源已经不是一个新名词,也不是一项新的行动,但开源是软件时代非常关键的一条技术路线,开源的大潮也随着数字化创新的演进蔓延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开源是科技界“人类命运共同体”。开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业,而是一场默默耕耘、培育生态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