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间来到2022年,人们对“数字化转型”这个名词已经并不陌生。商业上普遍接受了应用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升级或改变商业模式、组织结构或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也对要用好数据、要智能化以实现降本增效达成共识;生活中一部手机、一台电脑、一套网络系统就覆盖了衣食住行、教育、医疗所需的各种服务。尤其近些年在疫情的催化下,无论被动还是主动,购物、办公、外出等一系列生产生活活动都开始转移到线上,各个领域都经历着一场数字化转型的风暴。
从在局部设定专门数字实践的“点”,到最终形成产业链上下游连接、打通、融合的数字化生态“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数字技术带动大规模的转型,持续深入地重塑人类生存的核心领域。比如,在政务数字化建设过程中,除了各部门政务服务平台建设逐渐取得成效,一些与生活服务媒体深度融合的模式也开始出现。国家反诈中心与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联合开发的“国家反诈中心APP”就受到广泛好评,综合数据筛查、精准识别、全网拦截等多种技术功能,对群众使用手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诈骗电话、可疑APP进行监控,高效、及时地保障公民的财产、信息安全,数字技术以一种实实在在的手段支撑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底层逻辑与实现路径。新技术也在推动家庭消费进一步升级,据好好住数据统计,85%的家庭已入门智能家居,其中智能语音助手持有率17%,智能门锁利用率高达92%,有59%的人期待拥有智能清洁机器人,如扫地、拖地、擦窗机器人等。另外,2022年高考期间,来自百度的高考数字人助理——度晓晓首次与大众见面,每一位考生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数字人,满足高考期间估分、志愿填报、信息共享甚至情感疏通的需求,真正做到服务考生千人千面。可以说,如今的数字化变革无处不在,除了已经存在的商业领域,每一位公民都已经变成了数字化的消费者。当然,数字化转型是很广的话题,很难用三言两语表达清楚,在最直观层面上其直接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在更深远的层面上,这连接着国家的经济、产业、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以工业为例,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为70.9%和74.7%,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业巨头加入到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创新的行列中来,加速构建平台创新体系已成为下一个产业竞争、经济竞争的制胜点。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到,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数字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通过2021年各省GDP及2021年数字化转型城市的对比也发现,如广州省、江苏省、浙江省等一些GDP排名靠前的省份,同时也是拥有最多高水平数字化转型城市的省份,发展数字技术成为实现创新驱动、社会环境改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多数企业虽对数字技术达成认可,但仍处于数字化转型的感知阶段而非行动阶段,同时面对技术的同步以及数据的规模、种类以及质量的限制,往往面临着缺乏核心数字化转型方案的困境,进而对转型成果出现了一些质疑与否定。2021年,德勤咨询对中国145家企业通过在线调查发现,70%的公司认为自己的数字化转型成果一般,其中第一线城市的公司认为自己离真正数字化还非常遥远。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韦青也曾提到:“真正进入数字化转型深水区的公司,会越发认识到转型的不易,也会发现很多理论性只是与现实脱节的情况。”腾讯云的一份调查曾显示,以国企为例,大多数国企已经意识到数字化转型不能单打独斗,而是需要积极联合数字科技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多方协同构建数字生态共同体。不过,仅有不超过三分之一的国企受访者表示已经或正在展开跨界融合数字生态合作,但大都对学习与借鉴典型或先行企业的经验示范、数字化转型相关内容的交流培训与数字科技企业联合开展跨界合作与创新的机会表示期待。人们开始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绝非简单的将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堆叠,而是技术、战略、人才及社会环境的高度融合。而在这个过程中,大批科技服务企业作为数字化转型的背后推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科技水平更新迭代,其所涉及的范围也在扩大,正在从简单的技术赋能,向形成以一点出发放射辐射实体经济、经济大环境以及各行各业互联互通而转变。相比曾经大部分无法满足企业或行业个性化、一体化数字化转型需求的通用型数字解决方案,现在能做到支持企业多样化设置和方向引领的低门槛、易操作又服务实际、增进各平台、行业交流的科技服务更受到企业主的欢迎。比如,由广州地铁集团与腾讯公司成立的穗腾联合实验室推出的“穗腾OS”物联网平台,其2.0版本上线帮助广州地铁在客流、运维、安防等方面实现高效、智慧的管理。不仅局限于轨道交通领域,穗腾OS2.0重点打造了物联平台、策略引擎平台、大数据平台、算法平台和开放平台等五大核心平台,具有标准化、组件化、低门槛、开放式的特点。目前,该系统已构建了400多个模型,接入了20多个专业系统,2万多个设备。另外,该系统提供的低代码开发工具,让不懂传统软件编程的业务人员都可以通过“拖拉拽”式的开发,灵活组装出其所需业务场景的应用,数字技术包罗万象,让美好生活变得触手可及。可以说,中国科技企业虽然需要产品和模式层面的创新,但更需要凭借着对本地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而不断“跑马圈地”,在产业下游形成绝对优势地位后开始对上游企业形成倒逼之势。科技企业要深入产业数字化的蓝海市场,就要有对城市、乡村、弱势群体、传统行业等领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超强认知,并能做到以数字化赋能,发挥数字技术对人类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的作用。如此才能在一批批、一代代科技企业身体力行的推动下,真正解决经济、社会、生活的需求,实现个人、企业、国家乃至世界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数字化作为已成为摆在大小企业、各个家庭面前的重要课题,是未来生存发展的核心,但如何最好地实现数字化的价值,人们还远远没有找到最优解。通过数字化转型,企业或个人被赋予的并不仅仅是单纯地将所有设备联网而提升效率的结果,而是拥有面对复杂场景,随时调整、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多的应用场景被不断创造、挖掘、赋能。数字化转型成为不可替代、势不可挡的时代趋势越来越表明技术力量的无所不能,但技术的力量也在冲击着价值的底线。数字技术的激增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道德挑战,如网暴、广告泛滥、信息窃取在转型的同时也开始出现,期望将道德义务、社会责任和组织价值视为在数字时代寻找机会的方法的呼声越来越高。营销套路、数据共谋可以肆无忌惮地侵害消费者的基本权益,个人隐私在交易市场中明码标价,无处不在的监控设备在保护公民安全的同时也往往容易成为少数不法分子的作恶工具,新的作恶工具要求数字时代下重新厘清价值的边界,这种价值不仅仅是经济效益,还包括道德伦理的内在价值诉求和法律规范。只有站在更高的维度才能看到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数字化转型只是助推企业快速前进的方式之一,如何更好实现企业使命单靠技术工具是不够的,还需要战略、文化、社会责任等数字技术之外的见识。数字技术是摆在每一个企业面前的新起点,最大化发挥出它的作用还需要企业的创造力,有领先超前的未来感,有所不为的底线意识,深入实践的打拼能力。归根结底,成功的数字化转型需要有拥抱技术、善用技术的能力。技术向善,“得人者兴,失人者崩”。追梦者不只要走好脚下的路,还要仰望天上的星,在披荆斩棘的征途中坚守信念,在翻山越岭的探索里不忘初心,让技术兼具人文关怀的温度,真正传递出价值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