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望远镜让我们能够感受宇宙,显微镜让我们能够观测微生物一样,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而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的开篇以极为激动的口吻向我们传达了大数据将为时代带来惊人的改变,海量、多样的数据蕴含着巨大的能量等待爆发。改变必然是空前的,大数据被世界各国赋予战略资源的地位,寄予重要期待。消费互联网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部分回应了这一事实,购物娱乐、交通出行、生活缴费等各方各面都在大数据的赋能下更加高效、便捷,但大数据的真正价值并不在这冰山一角,它为人们带来的是全新的思维方式和探知客观规律、改造自然社会的手段,因此它的影响将发生在关乎人类生产生计的千行百业。在与各类场景的融合中,大数据的价值才将得到真正释放。制造企业接入工业大数据之后,将大大实现生产成本的减低和生产环境的安全可控,更重要的是,工业生产将从过去以CAD等工业软件追求标准工艺、标准产品的3.0阶段迈向产品设计、制造、服务、再利用等整个产业链协同可控的4.0阶段,基于消费者需求灵活变化的柔性化、精益化、智能化生产将占据主导,推动整个生产制造领域发生全方位变革。医疗大数据平台的建立一方面将有助于提升医疗诊断的质量和安全性,在诊疗过程中简化流程,避免重复药物使用,提高救治效率,尤其在急诊的情况下,数据的及时呈现有助于迅速了解病人情况,赢得更多的抢救时间。另一方面将促进公共卫生信息平台的建立,加强与居民之间的数据库连接,方便居民了解自身健康情况,同时促进健康监测,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能力等。对于政府来说,大数据思维、技术的嵌入,将为城市规划建设、公共服务、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交通管理、应急管理、灾害预警等各类公共治理语境提供充分的信息基础,帮助政府更加智慧化、精准化地应对各种复杂的公共问题,以更好地实现公共管理,确保公共利益的维护。比如“城市大脑”“一网通办”“一体化智能指挥中心”等的建立便是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一大表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赋能下有序推进。然而,越是值得期待的事物越要小心隐含在其中的风险,就像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周涛说的,“大数据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代表了很重要的趋势,但我不希望它成为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万能概念——因为越是万能的,就越是空洞的!”不客观、不冷静容易引发盲目投入,真正的隐患反而掩盖在铺天盖地的“新产品”“新技术”之下,资源浪费的同时问题积重难返,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数据量已达到60ZB,而据国际信息技术咨询企业国际数据公司(IDC)测算,全球数据量在2030年将达到2500ZB。当人们隔着玻璃欣喜地看着曾经憧憬的海量数据扑面而来时突然感到一丝茫然和无措,指数级增长的数据量已经大大超过处理能力的上限,大量数据因无法或来不及处理遭到搁置,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提升数据的清洗能力才更值得关注。大数据不等于一切,而大数据也不只是数据大,对大数据价值的思考需要更多的理性,才能更好地激发它的能量。而目前,在数据应用和挖掘上,多数企业的能力和偏重还集中在数据采集上,更核心的数据治理、数据挖掘分析尤其是决策指导性质的深层次分析能力还不够到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位行业人士说,“自己做了很多场景应用,但相对成功的并不多,原因在于没有花精力挖掘它的需求,而更多是挖掘技术和场景。”大数据虽已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但人们对它的解读多数还停留在对技术本身的探寻上,而技术真正要发挥价值在于与具体的业务结合,与具体的需求集合,在于落到实处的沉稳而不是对新概念、新需要的执着。此外,随着对大数据的认识逐渐深入,人们发现制约大数据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急需得到改善和解决,即数据的互联互通。清华大学教授戎珂在其报告中表示,“数据的非竞争性以及规模报酬递增性导致了互联互通是数据要素市场化的本质要求,只有互联互通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当前,行业数据互联互通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医疗领域多数地区健康医疗信息难以互联互通,且缺少基于健康医疗数据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还处于各自为战的局面;政务信息系统开放共享虽取得一定进展,但跨层次、跨部门数据共享仍存在着困难,中央与地方的双向流动尚未完全建立起来;而制造业信息化虽已历经多年,不同的信息有不同格式的数据通信协议,要构建完整的生态体系,更是如同蜀道之难。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的美好想象终会成为现实,只是需要我们以冷静的头脑、睿智的目光、踔厉奋发的意志走好每一步路,而这场伟大的变革更需要国家、企业、个人的齐心协力,兼顾流通与隐私、发展与安全,行稳致远,笃行不怠。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却是非常有必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