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公众号:投中网 (ID:China-Venture)作者:张丽娟,转载前请联系投中网
从A到D轮融资,蓝驰创投是青云科技最早的机构投资方,连续加注4轮,陪伴青云科技9年。
3月16日,第三方云服务商青云科技(688316.SH),正式在科创板上市,这意味着 A股市场迎来了首家主打混合云业务的企业。
据了解,青云科技本次公开发行1200万股,发行价63.70元,将主要用于云计算产品升级、全域云技术研发、云网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截至3月16日上午10点,青云科技在开盘价76元之后一路上涨到83.9元,其开盘后涨幅为31.71%。
IPO前,创始团队黄允松、甘泉、林源分别持股18.92%、6.2%、3.1%,并间接持有5.2%股权,共同控制33.42%股权。
从A到D轮融资,蓝驰创投是青云科技最早的机构投资方,连续加注4轮,陪伴青云科技9年。截至上市前,蓝驰旗下基金持有企业超过14%股份,是第一大外部股东。
9年陪跑背后
公开资料显示,黄允松于2003年至2012年供职于IBM,曾是IBM SmartCloud项目的关键人物。但因云计算业务在体系内并未得到充分重视,黄允松自立门户,和甘泉、林源一拍即合,于2012年4月一起创立优帆科技,也就是青云科技的前身。
2个月后,在当时的中国云计算市场还在概念讨论阶段,只有三位创始人的青云科技,就获得了来自蓝驰创投的A轮融资。
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陈维广是这样讲述的,“第一次见面时,他们三个人还没完全把这个事情搞起来。但我认为,黄允松在IBM 负责的是全球的云计算平台,而且是一个 global 的团队,他的贡献一定是被低估、没有被认可的。这样的团队创业是很值得支持的。”
在投青云科技之前,陈维广和蓝驰的投资团队也看了很多云计算的项目,但陈维广始终觉得,黄允松比较真,在看到事情本质的同时还能说到做到。
“最初他给我看他的代码,说通过他的代码,产品稳定性能做到99.99%,我是不太相信的。但他一条条代码跟我解释,最终真的证明了他的稳定性特别高。这很不容易。我见他不多,聊过三、四次就决定投资了。”
这一投就是9年,截止提交招股书,青云科技一共完成了4轮融资,最近一次的融资是在2017年6月的D轮融资。而在4轮融资之中,蓝驰创投始终都在投资方之列。
时至今日,在云计算行业广为人知且竞争激烈之时,凭借其在公有云和私有云领域的丰富经验,青云科技已经在热门的混合云和存储、容器等细分市场做到游刃有余。
招股书中显示,截止2019年底,青云科技的私有云营收约为公有云营收的两倍,且私有云增速将明显大于公有云增速。这得益于早在2014年,青云科技就率先在行业内开启了从公有云到"公有云和私有云一体化架构"的混合云战略转型。
谈及2014年那次生死攸关的商业落地,陈维广依然对青云科技拿下招行这个客户记忆犹新。“2014年是青云科技把私有云产品投入商用的第一年,为了把第一个大客户拿下,黄允松几乎每天在深圳。这很冒险,银行本身的数据压力大,还不能出错,但是黄允松想赌一把。那时候黄允松跟我说,做招行的项目想法很简单:不能失败,连抖动都不能有,必须一击即中。”
陈维广对青云和黄允松抱有信心:“他不会放弃的,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毅力极强且好胜的人,他不会那么容易放弃。当然,如果他当时没有拿下招行,现金流有挑战,蓝驰还是会再支持他的,因为技术产品的能力和市场需求都是真实存在的。”
就这样,蓝驰创投见证了青云科技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当下,青云科技成为了国内少有的能够承接金融业苛刻核心系统上云需求的云服务商,因此深得金融行业客户的青睐,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泰康保险、阳光保险等大型金融机构都是其长期客户。
且以青云科技重点投入的私有云产品——超融合、软件定义存储为例:在超融合市场,青云科技入选Gartner 2019年中国超融合市场竞争格局七家重点关注企业之一。在软件定义存储市场,IDC最新报告显示,青云科技的块存储市场份额位列行业第四,在对象存储市场,青云科技位列行业第七。
而选择上市,青云科技则是希望可以将募得资金持续投入产品升级和前瞻性技术研发,其实就是要夯实自己的竞争壁垒,在市场中走得更长远。毕竟,对前瞻性技术的研发,往往需要2-3年,甚至更长的周期来变现。未来能否将技术投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业绩,也考验着青云科技平衡技术和市场的能力。
行业亏损背后,比拼更高的竞争壁垒
与云计算市场的高速增长和欣欣向荣不相符的是,行业内能够实现盈利的寥寥无几。根据招股书披露,青云科技也没有盈利,仍有亏损。
“云计算”这个看起来是个亮丽风口、但其实又极其考验耐力的赛道,耐力对于投资方来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不过,在陈维广看来,云计算,尤其混合云,是世界级的前沿技术,这就意味着需要长周期的、持续且大量的研发投入。如果相信并且坚持中国需要自主创新,那么这样量级和长周期的投入就是正确的。
“蓝驰创投作为青云科技的早期投资机构,最看重的就是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而且能够不断迭代的自主创新的服务、平台。对所有参赛选手来说,要创造一个世界级的云计算平台就一定要持续投入,我们不该被眼前影响,只有持续投入,坚持创造一个世界级的云计算平台,才能真正在底层基础设施环节拥有自主可控的技术能力,为构建我们国家的数据安全边界打实基础。”
在他看来,蓝驰投资的青云科技要成为千亿市值的公司只是时间问题,因为市场太大。
一方面是存量市场的机会:截至目前,中国市场上还有大量的企业没有实现去IOE,要逐渐实现去IOE 意味着很大的市场需求。从青云科技的实践来看,稳健的中大型企业,流失率低,复购率高,续费能力强且每年都有扩容需求。
另一方面,青云科技的混合云已不再是传统概念里的“公有云+私有云”,也不局限于跨基础设施的混合。比如青云科技将会在已经建立的混合云统一技术架构的基础上,继续研发边缘计算和物联网技术,打造覆盖“云、网、边、端”全场景的数字化平台,建立更大范围的统一架构混合云基础架构。
“IoT 时代的到来将给混合云市场带来新的增长,而且是指数级的增长。”陈维广认为,“尽管回看青云科技创业早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云计算重技术,很多投资人都看不懂,重资产加上巨头林立,即便是看懂了,很多VC也不敢下手,要知道我们投青云的2012年可不像今天,是投移动互联网遍地捡钱的时候,很少有VC搭理这样类型的项目。”陈维广回忆。
简单描述的背后,是从SDN 1.0、私有云战略、SDN 2.0、AppCenter 2.0,到分布式存储系统、容器平台,黄允松他们几个看似高歌猛进、所向披靡。但既要面对商业化的压力、财大气粗人手多的巨头、还要坚持技术的极致,非常难。他们曾经对外说过,创业九年多,每年都靠一些创新的突破在持续。
但陈维广和黄允松在6、7年前就坚信,混合云是大趋势。“对于青云科技而言,坚持一体化云计算架构的路径是始终清晰的。”
在起步期,黄允松就指出,“青云科技的第一步是公有云,第二步是私有云,而且这两个东西一定要放在一起考虑,同步走”。如今,随着上云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业务逐渐多元且复杂化,企业对云计算的需求正在一步步印证黄允松的思考。
所以,“一流公司卖服务,二流公司卖产品,而优秀的公司制定行业标准。”陈维广认为,“最终,各家云厂商不能单纯只做‘云资源’的生意。对于青云科技来说也是一样,上市只是起点,新的增量才刚开始。”陈维广说。
“目前大多云厂商都是亏损的。我觉得要相信未来中国大部分商业机构都会上云,要看到亏损是收窄的,趋势发展是如何的,如果在市场足够大的情况下,对于有差异化竞争或规模化优势的云厂商来说,管理好资本效率,扭亏为盈只是时间问题。”
具体到青云科技,它的混合云解决方案既是符合云计算的大趋势,同时也是开创了更适应未来趋势的商业模式:以KubeSphere构建分布式容器层,支持多云的资源利用,同时也有iFCloud 统一多云管理平台和OpenPitrix多云应用管理平台。
以KubeSphere容器为抓手,青云科技可以让用户通过PaaS层了解应用层,同时还能提供底层的云资源。
“用户只关心应用,希望自己的应用能跑在任何云上。拥有容器层就能更好的调度不同的云。”陈维广解释,看云厂商不应该只看单点能力,应该从云计算的角度把云厂商看成一个瑞士军刀:客户要数据中心给数据中心,要容器给容器,要混合云也有混合云。
在过去9年中,也有人建议蓝驰创投退出或者提出并购邀约,但陈维广始终没有做出这样的选择。“因为他们这个团队非常优秀。”
毕竟,在6、7年前青云科技决定做混合云的时候,全球都没有可对标的产品。当时知道微软也在尝试,但微软能不能做好也未知,这在全球都属于非常基础的创新。青云科技是国内第一家,也是彼时唯一一家同时拥有公有云和私有云产品,且是同一套架构的云厂商。
这也得到了时间的验证:中国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企业采用混合云的比例仅为 9.8%。从海外云计算巨头的发展路径看,微软Azure近年来营收增速持续超过主打公有云的亚马逊AWS,市场份额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中国市场里,青云科技也凭借混合云战略,已在金融等多个核心行业站稳了脚跟。
“如果了解云计算的生态,就别让市场份额的数据影响你。要关注重量级客户的数量和市场份额,因为他们对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是特别高的,也最有影响力和续费能力。”陈维广这样说道。
长期主义的坚持者
陈维广提及,前几年黄允松天天焦虑得不得了,因为他觉得这个行业太无情,再牛的技术,也就两年就 gameover。但现在他的焦虑度没有以前高了,因为他慢慢的找准了自己的位置,逐渐摸清楚了自己在牌桌上的位置。“我也不眼红别人,因为别人也不是我能做的,你看我就可以很独立。”
陈维广表示,接下来的国内云计算第一梯队会有青云科技,还会有华为云、阿里云,甚至头条。未来,青云科技的市场份额一定不小,只要不出现恶性竞争,给青云科技时间,应该可以成为千亿规模的公司,中国需要更多这样的公司。
投资青云科技的同时,蓝驰创投从2012年初,沿底层架构,从IaaS到SaaS层,还投资了易捷行云EasyStack、维智科技,南燕保险科技等多家公司,其中多个项目已经实现数十倍估值增长。
现在,蓝驰创投关注所有能在云上重做一遍应用的机会,包括PaaS和SaaS。“这在我们的投资布局中被分为横纵两条线。”陈维广表示:PaaS是横线,重点考察一个PaaS工具是否能够跨云,是否能帮助开发者提升效能,更考验创始团队的技术能力。SaaS是纵线,要垂直到各个具体行业中去。
“我们挣的就是认知差的红利,如何在‘变化’还没有变得路人皆知之前就开始投资布局,是很重要的”,陈维广表示,企业服务跟消费互联网不同,这个行业需要长期的时间沉淀,但是过了沉淀期就会呈现爆发式的增长。
他以之前在美国投资的 Coupa Software(NASDAQ:COUP)为例说明,Coupa为企业提供专有的开支控制平台,2006年投资,2016年(十年后)上市。上市时的市值为15亿美元,但4年后,2020年Copua的市值则达到了220亿美元。
陈维广说道,“我始终认为,To B创业是一件10年起跳的事情,不做10年没感觉。9年走过来,黄允松慢慢摸清楚自己应该为这个市场提供什么,作为早期投资行业的一员,我希望这个行业能给梦想多一些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