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走进直播间的朋友,大家可以来看一下,我们在编的是,一个竹编平安扣的挂件......”3月10日,在位于荔波县瑶山古寨景区里的竹编工坊里,竹编手工艺人姚优凤和她的同伴在直播竹编做法。
目前,姚优凤正在经营这家竹编工坊,是瑶山景区“十二工坊”之一。在工坊里,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竹编手工艺品,包括竹编画、立体竹编、瓷胎竹编等衍生出来的款式丰富、种样繁多的产品。
平时,她经常会通过抖音直播等方式,向网友普及竹编手工艺,吸引不少粉丝围观点赞。
而竹编工艺可不简单。精细程度从它的取材可见一斑,如艺术性最高的平面竹编,选材也最为讲究,一般要选两年生丛生竹,从选好竹到刮竹青、分竹片、取竹棉、分竹棉、刮薄片,再到三防处理等,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准把握好分寸。经过处理后的竹片,又要刮得更薄,再拿自制的排针进行分丝,就得到了制作竹编画所需的竹丝,接着用勾针制作竹编画。
悠悠竹韵勾勒出“传奇”。只见,一根根“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的竹丝在姚优凤手中飞舞,编织出美轮美奂的竹编艺术作品,简直让人称绝。
放弃大学 走上竹编之路
1989年,姚优凤出生于荔波县黎明关水族乡尧所村一个穷苦家庭,她从小乖巧听话,勤奋读书,高考成绩优异,也考上了大学本科,但她犹豫再三还是作了个重要决定,放弃了读大学。在很多人看来,不读大学还是可惜了,但对于她来说,这便是她的选择。因为家里一直穷,父母又年迈,家中缺少劳动力,就连高中都是姐姐盘她读的,她不想继续成为家庭的负担,早出来工作,好替家里减轻负担。
2008年,当时才18岁,不去读大学,该干什么呢?她先是去广西环江打工了两个月,又回来了,陷入了迷茫。她反问自己,“我要一辈子这样打工吗?”打工显然不是她想要的,还有别的什么出路吗?正好,这个时候,国家林草局定点帮扶荔波,给姚优凤的家乡送来了扶贫好政策:招竹编学员,有20个名额。这让姚优凤看到了希望,抓住机会,积极报名,踏上了竹编学习之路。
2009年初,国家林草局国际竹藤中心组织这批学员来到了四川省青神县,那里,半城山水半城竹,被誉为中国竹编艺术之乡,有惊艳全球的国家级非遗——青神竹编。“大开眼界,没想到竹编还可以这么精致。”姚优凤不是没有见过竹编产品,她的村子,竹编产品也是远近闻名,家家有箩筐,户户编凉席。但是,来到青神,才知道,这竹编工艺原来如此博大精深,可以变幻出这么多千变万化的竹编手工艺品。
她们还有幸师从“竹编工艺美术大师”陈云华先生学习,“陈大师一生用竹子打造出那么大的公司,让那么多人就业,十分佩服。”在青绳学习的两个月,让姚优凤看到了竹编工艺的巨大前景。这次,她们学的是平面竹编,从选竹子、花竹子取材开始学,前45天入门打基础,后面15天提升编画,学会了用“细如发丝”的竹丝一针针勾出图画。
姚优凤一直抚摸着手中的一幅竹编画,满是感慨地说,“这幅画,是我学会后自己编的,留到现在。”当年3月份学成归来后,她用剪纸作品做模板,勾出的第一幅竹编画,成为她走上竹编工艺之路的见证。
一路艰辛 仍然坚持到底
说干就干,2009年4月份就开始筹备,由姚优凤发起,联合同批20名竹编学员创建的竹编工艺合作社,7月份注册成立。“没有想太多,就是想做这件事”,参加创业的同伴里,都是像姚优凤这样20岁左右的年轻人,一起学习竹编工艺,都十分看好这个产业,“一直就在想创业,刚开始还不知道做什么。现在我们学会了竹编,就想拿竹编来创业。”姚优凤一直是比较有主意的人,一旦碰上机会,就牢牢抓住。
起步,艰难。当时,她们只会闷头编产品,不懂得营销,编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基本都没有收入。“做了一段时间,很多人都不做了,但我还是想坚持下来。我刚学习的时候,我跟国际竹藤中心的领导说过,学会后要坚持做下去的。”也许,是这句简单的承诺对她的一种鞭策;也许,是她性格中不轻易言弃的那份倔强,支撑着她硬着头皮也要走下去。
坚持,不易。“刚开始那会,真的苦。”当年的她也不过是20岁不到的年纪,但她却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和同龄人难得的韧劲。连续好几年,竹编产品没有生意,为了谋生,她做过学生辅导员,在宵夜摊打过临工,就算如此,闲余时间,她仍在坚持做竹编,不断精进自己的竹编技术。
挺过艰难困苦,终会柳暗花明。2011年开始,县人社局大规模组织技能培训,竹编工艺被县里看中,姚优凤等合作社成员开始被邀请作为讲师深入乡镇、学校开展竹编培训,竹编工艺也在这个时候,开始在全县遍地开花,越来越多的村民学会了竹编工艺。
乘上“东风” 创业迎来“生机”
2013年,乘着荔波旅游业迅猛发展的“东风”,姚优凤也看到了商机,在荔波县沙梨园民生路附近租了一个20平米的店面,开始售卖竹工艺品,“没想到,生意还可以。”那条街游客聚集,因为她们的产品,很有当地特色,深受游客喜爱。“最高一天能卖两千多。”名气也逐渐打开,生意越做越红火。
为了不断提升技能,姚优凤先后又去青神县学习了3次,包括平面竹编、瓷胎竹编、灯笼竹编等,她的技术也迅速得到全面提升,“我们主要是学技术,结合学到的技能,不断去研究产品。平常看到一些东西,就会联想要是用竹编怎么去做,做成什么样。”于是,开始尝试自己制作不同的产品,这些年来,由竹编技术衍生创作了包括竹编茶具、灯具、饰品系列产品,不停留在模仿阶段,而是不断琢磨新的产品,她们所生产的竹编工艺品系列也更广了。
一边开店,一边营销。她们带着产品进展销,逐渐打开外面的市场,几年来,固定合作的商家包括来自贵州凯里、台江、江西景德镇等,还与一些艺术家合作定制产品,竹编产品还扩大销到了国外。长期以来,得到的订单又通过合作社分给一些学会竹编的妇女,直接带动就业十几人,辐射带动上千人。
敏锐洞察,步履不停。看到文旅市场的变化,她也从单纯的生产产品,开始转向竹编工艺体验研发。2021年,她把店铺开到了瑶山景区,还和县荔旅集团在产品方面进行合作,成为了瑶山景区“十二工坊”之一的竹编坊,贵州省妇女联合会还将这里设立为贵州省锦绣计划巧手致富基地。针对游客兴趣需求开拓体验项目,吸引不少游客前来体验。“结合瑶族的特色,我们也在不断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希望能生产更多代表荔波的竹编产品。”她们的竹编产品设计中,结合荔波当地的自然人文、民族文化,如融入荔波的小七孔桥、瑶族的瑶王印等元素,具有本地鲜明的文化产品特色,成为许多游客争相体验以及想带走的旅游礼品,“希望通过我们的产品,给游客留下对荔波的印象,我觉得也是一种文化输出吧。”
如今,当年的“小姚”成了“姚师傅”,培训过学员超过千人。多年来,她获得贵州省百佳创业小老板、黔南十大民族工艺传承人(竹编工艺传承人)、荔波县民间工艺传承人、创业创新之星、“荔波工匠”、返乡创业标兵等荣誉。
别人说她不简单,她却说,“我就是个简单的手艺人”,仍觉得自己的努力还不够,一直以陈大师为自己的榜样,“我的师傅陈大师竹编工艺做了几十年,我才做了十几年,还有很大差距。”考上大学,选择放弃,需要魄力;而一件事情,选择不放弃,坚持13年如一日的热爱,同样也是一件很需要魄力的事情。未来,她还会继续将竹编工艺坚持做下去,“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带动我们当地更多妇女通过竹编工艺发展就业,实现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