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新闻《潜望》作者 罗飞 发自香港
3月26日,2021年首个二次回港上市的明星公司B站,公布了最后招股结果:散户部分,约27万人认购,以及市场冻资约1050亿港元。机构部分超额认购11.9倍。
不少中环基金经理认为,这一结果不算差,但是远不及此前的明星项目。他们认为,若是B站在春节前股市行情上涨趋势时做配售,应该会好不少。
相对比之下,公开数据显示,网易回港二次上市时,约37万人参与认购、冻资5000亿港元、机构配售超额14倍,京东则约40万人认购、冻资2800亿港元。
1月12日,腾讯新闻《潜望》曾独家报道B站正式在港提交上市申请。当日B站收盘价为115.44美元/股,市值超过400亿美元。随后,B站股价延续上涨趋势,最高于2月15日达157.6美元/股。
在等待通过聆讯期间,中环的部分基金经理们对B站依旧看好,甚至试图通过找关系以期望上市时可以分到订单。
当时香港一些专门做新股的中介,则在朋友圈及群组开始预售B站上市的份额——这也是侧面显示赴港上市公司是否火爆的特征之一。
例如,当时京东在港二次回港上市时,中介销售其份额时,最高中介费用达到20%,而快手的则高达38%。
快手是过去两年内,港股IPO最受欢迎的公司。快手于春节前,2021年2月5日上市,上市当天股价涨幅超过160%。
B站和快手一样都备受年轻人喜爱。当时很多基金经理都预期,B站回港上市理应像快手般热闹。
但B站并没有快手的好运气。科技股市值在近一个多月遭遇大幅调整,也让此前期望过高的基金经理们降低预期。
B站降温:撤单开始出现
招股的第三天开始,陆续有基金经理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决定不投资B站。这意味着,他们将撤回之前的订单。
就香港的新股市场来说,机构投资者在公司启动招股后可以预下单,但是最后招股结束并定价后,机构投资者才需要实际转账至公司招股账户。一般来说,负责公司招股的中介团队会根据包括预下单的数量、自身需求以及关系亲疏等因素进行分配订单。
一位机构投资者在B站定价日3月23日前一天撤回了所有订单。作为85后的基金经理,他本身也是B站的用户,也曾经在美股持有B站,本来也想在港股继续持仓,并进行了预下单,但是,最后还是决定撤单。
相较于2019年11月阿里巴巴作为首个回港二次上市公司的热度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当时的数据显示,阿里巴巴吸引了超过20万人打新,国际配售超额了5倍。更夸张的是网易回港二次上市,吸引了超过37万人打新。
现在,一切都已经不同。即使是B站这种热门公司回港二次上市都热情不高,他们认为,后面继续回港二次上市的公司对于在港基金经理们来说吸引力会更小。
这对后续回港上市的公司来说,挑战不小。据腾讯新闻《潜望》获悉,接下来的两个季度,将有至少4家公司已经确定回港二次上市。
一位投行人士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回港二次上市更适合长期基金。这也是百度在这次回港二次上市时拒绝了一些对冲基金的路演需求的原因之一。
不过,虽然出现了不少撤单的现象,B站的国际配售也超额了11.9倍。腾讯新闻《潜望》获悉,此次的机构投资者除了长线基金、国家主权基金外,还有一些套利的对冲基金。
回港二次上市最大的问题:投资者不赚钱
大多数的机构投资者都认为,今年回港二次上市的公司,很难让投资者容易地赚到钱。
一位最后决定撤销订单的机构投资者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持有B站港股股票,对于他的基金来说,看不到赚钱的可能性,在他们的模型推测下,除非做套利。
这是他们在当前全球股市下行趋势的环境下,对于回港二次上市公司的投资回报预测。腾讯新闻《潜望》接触的不少在港基金经理也给出了同样的答案:回港二次上市赚不到钱了,这是大家开始理性看待二次回港上市的热情。
用一位机构投资者的话来说,若是所在机构的基金并非有限制投美股的亚洲基金,若是纯为了持有B站股票,他们可直接通过美股买入,没必要非得在港股下单。
更早之前,虽然他们在网易阿里巴巴等项目都在港下单了,“毕竟在股市大涨的行情里,模型调出来后,是可赚钱的。”比如网易上市当天的涨幅为5.69%。
但是,当前,不少机构投资者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自从春节元宵节后,他们的机构仓位陆续在调整,大多都是“轻仓”模式。若是此时依旧大举下单B站这类明显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可能看到回报率的股票,他们基金的投资人难免也会提出疑问,甚至苛责。
除此之外,过去这一周,机构投资者除了对科技股的信心不足外,也开始加剧对包括债息上升等以及美国对中概股等政策影响等大环境的担忧。
百度就是很好的案例。3月23日,回港二次上市首日,百度当天收盘价稳在招股价252港元,期间一度跌破发行价。随后的两天,百度截至3月24日收盘价为226.6港元每股,跌幅超过10%。
“这或许就是接下来二次回港上市公司们共同的命运。”一位不愿具名的基金经理表示,这不排除明星项目B站,未来,大家会更理性对待回港二次上市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