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天下百姓吃饱饭
袁隆平是真正耕耘者的一生,就读的是农学院农学系,教的是农学,研究的是粮食,奔波在农田里。
他毕生的梦想,是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
中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几千年来,粮食问题一直是整个中华民族面临的首要问题。粮不足则天下饥。
1930年9月,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
日军侵华让袁隆平一家陷入颠沛流离的生活,辗转湖北、湖南、江西、重庆。1949年,袁隆平考上西南农学院,成为建国后第一批大学生。195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这所大学毕业,并怀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志向到湖南偏僻的安江农校当了一名老师。
袁隆平经历过苦日子。大饥荒让他受够了饥寒。冬天将手脚烤热了钻进冰冷的被子,第二天起来依旧是冰冷的。年轻时他热衷游泳,饿到游不动。他见过饿殍,听过无数次“金元宝比不上两个馒头”。这段经历让他的梦具象化——提高粮食产量,维护粮食安全。他的研究重心放到了水稻增产增收上。
1961年7月,袁隆平发现一株稻株籽粒多达230粒,他推算用这个稻株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
当时世界权威遗传学认为,水稻不具有杂交优势,然而袁隆平经过在试验田不断选种,在1964年发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南优1号”,并分别在湖南、广西试种。1974年年,喜讯频传,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在生产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
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
从1976年到1987年,中国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6000多万人。
真正的耕耘者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向世界发出“谁来养活中国” 的疑问。
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相继完成。
对这一世纪问题,袁隆平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答案。
迈进86岁,袁隆平的所有研究简化成了以他的两个梦为基础的两个大方向:如何在提高产量的同时让农民创收,如何让杂交水稻走出国门。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2015年,杂交水稻推广面积为18134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2%。近十年来,杂交水稻面积维持在50%以上。美国学者唐·帕尔伯格著有《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他认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中国人战胜饥饿的重要方法。
临近90岁时,袁隆平仍每天去试验田“打卡”,他说要再完成两个目标,才能放心退休,第一要做到杂交水稻大面积示范亩产1200公斤,第二是耐盐碱的海水稻培育,将沧海变为桑田。
他一直在朝着这两个目标不断努力,浸泡在了地头田间,带着他对科研本身的盎然兴趣,带着禾下乘凉的梦想,与水稻为伍。
愿逝者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