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在申遗与博物馆建设调研座谈会上,宋新潮围绕茅台申遗路径、工作重点、申报主体、博物馆建设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价值重构:填补世界遗产空白 提升白酒文化国际地位
烧酒申遗,特别是茅台或中国白酒申遗,可填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关于东方烈酒的空白。申遗并非单一目标或竞赛,它是深挖文化遗产和酒类文化价值、推广中国酒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不应该只把它看作一个简单的目标来做。
对于是否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关键是看价值,也就是对人类社会的普遍价值。申遗可采用联合申遗(系列遗产)的方式,系列遗产必须体现对普遍价值(OUV)的贡献,而不是把五个最好的凑在一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们既可以联合申遗,也可以领跑,并非固定模式。
国内外并没有现成的对遗产价值有比较清晰和全面认知的专业群体,在做评估时最有可能的是两个专业群体,即葡萄酒文化景观和文化遗产工业方面的专家组成的团队。这也说明茅台申遗需从文化景观、工业遗产等角度,向国际社会讲清其突出普遍价值,并提供充足的物质支持和价值论证。
茅台烧酒具备相对完整的发展过程以及清晰的自然人文生态体系,最早遗址可追溯至清代,考古遗址完整呈现了传统酿酒的全过程。茅台有100亩红缨子高粱,这个材料非常重要。要从自然环节、加工、质量等多维度进行有机管理,确保原料是科学的、自然的,为申遗筑牢根基。此外,赤水河的优质水源、独特地理环境,以及茅台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果,与当地人文景观深度融合,共同构成申遗的核心基础。提炼申遗普遍价值的关键,在于着重阐释如何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创造性地酿造出独具特色的茅台酒,同时将当地壮观优美的景观与传承至今的酿酒文化紧密结合,以此契合世界文化遗产的评定标准。
协同攻坚:全周期规划与多方联动 推进申遗进程
茅台申遗需遵循申遗规则与时间周期。自2027年起,每个项目需历经5年筹备。在申遗类型选择上,不建议采用文化与自然双遗产路径,因其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比极少(1223处世界文化遗产中仅有40个双遗产),且难以同时清晰阐释文化与自然两方面价值。应聚焦于传统工艺的创造性与自然资源的利用智慧,提炼文化景观价值,契合国际可持续发展理念。
企业层面,茅台应将主题研究与价值提炼作为核心任务。深入开展基础性研究,包括现有建筑年代、形式与酿酒工艺的关联,形成体系化成果;针对考古遗迹产出专业报告,系统研究气候、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同时,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依托,启动工业遗产保护管理规划编制,扩大建设控制地带,将赤水河沿岸及酒文化城纳入整体研究。多方协同方面,建议地方政府利用立法权制定《茅台酒工业遗产保护条例》;明确省政府为申报主体,争取省政府与国家文物局支持;引入第三方机构,借鉴国际案例开展中亚烧酒遗产等主题研究,以全球视野挖掘茅台申遗价值,确保申遗工作科学有序推进。
载体升级:重塑博物馆定位强化文化传播功能
关于在中国酒文化城的基础上建设博物馆,需根据规划、申遗作出必要的调整,且应摒弃“中国”这类宽泛名称,借鉴绍兴黄酒博物馆的经验教训,将名称调整为“茅台酒文化博物馆”更具品牌特色。博物馆展览大纲的设计,需围绕茅台申遗主题,着重展示白酒历史遗迹、茅台酒历史沿革、工艺技艺传承,以及茅台酒在文化交流与传承中的促进作用,明确博物馆的文化属性,避免将其打造为企业品牌宣传平台,而是要使其成为申遗价值展示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
来源:茅台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