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5b759da4642248a938be7b893d67aff.png

关闭
搜索
|

世界防治肺结核病日手绘风横版海报__2025-07-09+22_20_30.png

【酒以载道 文以化人】王少雄:中国酒文化的内生逻辑与中国人饮酒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哲学思考
来源: 商业品牌网 ·  作者: 贵州茅台 ·  2025-10-12

【编者按】9月10日,第二届中国酒文化大会暨2025“中国酒文化月”在第十四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期间开幕。酒类企业代表、酒文化研究机构和省、各级行业协会代表等齐聚一堂,探讨中国酒文化的基本原理,丰富“中国酒文化学”的理论建设,共话中国酒文化的初心,推动中国酒业走向更加精彩、更加美好的未来。近期,我们推出【酒以载道 文以化人】专栏,刊发嘉宾发言内容,以传思想精华、聚行业共识,助力中国酒业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委原常委、宣传部部长、四川省酒业协会首席顾问王少雄

中国酒文化的内生逻辑

中国酒文化根基深根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当中,从《礼记》乐礼“乐道必器,曲理必实”古训,到杜康造酒的传说,白酒诞生起便被视作沟通天地的明媒,其酿造过程是对自然法则的全程效仿,精选五谷、顺应四时、敬畏水土,每一步都蕴含着对宇宙和谐秩序的认知与追随。浓郁的酒香自然融入人的血脉,从《诗经》“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到《南亭序集》曲水流觞的风雅,酒成为编织社会关系的文化纽带。这一文化形态的诞生与发展,植根于中国文明的土壤,具有鲜明的内在必然性。

酒并非是一种简单的饮品,它是一部流动的文明史诗,深刻的生活哲学,一份深沉的情感寄托。当我们举杯,品味的不仅是五谷精华与岁月沉香,更是中华文明独特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以及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内在逻辑。

祭祀的纽带,跨越的时空记忆。酒礼在《甲骨文》经文与礼制紧密相连。最早是为沟通人神而造,是农耕社会精神信仰的物质载体,在靠天吃饭的时代,酒在祭祀天地、敬奉祖先、祈求丰收的仪式当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酒与祭祀跨越漫长的时空,承载着绵延不绝的情感与信仰,见证着人类对自然、对祖先的敬畏之心从未改变。独特的记忆路径依赖对技术的坚持和道的追求。

礼乐文明的制度塑造,物质与精神的完美融合。酒与礼制共生,周代以来礼乐制度趋于成熟,酒被纳入严密的礼制规范,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无形的纽带。《周礼》《礼仪》《礼记》的典籍规定不同的等级、场合、用酒种类、数量、器具、议程、角色。可以说酒贯穿于礼制运行每一个关键的节点,它不仅是饮品,更是身份与伦理的象征。在中国古代酒成为区分尊卑、维系秩序、表达敬意、沟通情感的制度化的符号。无论是庙堂之上的庄重典礼,还是市井之间的民族风俗,无酒不成礼的观念深入人心,礼仪之道在酒香当中代代传承,成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基因。

理性节制。流淌千年的饮酒准则,《周公酒诰》警示“酗于酒之祸”,更强调与人为善,“德将无醉”的理性原则,这份对酒精准的归置与人文引导,奠定了中国酒文化当中礼的基石。千百年来,从“三爵而退”的士人风范,到“敬而不劝”的宴饮习俗,节制始终是酒桌上的无声共识。从饮而不逾礼,到健康微醺,不变是表达方式,不变是生命节律的敬畏,对人际情谊的珍视和适度即美的恒久坚持。

中国酒文化的内在逻辑源于农耕文明的物质需求,成于独特技术路径的固化,并被礼乐文明的制度框架所深刻地塑造,它自诞生起并非单纯的感官享受,而是深嵌于社会结构、精神信仰与生活方式之中,具有强烈的功能性与伦理性的活性之物。在千年的时光中,始终保持鲜活的文化生命力。

观念与行为,在秩序与逍遥间的动态平衡

中国人饮酒观念与行为是上述内生逻辑与个体与群体的层面的深度呈现,以及所折射出的深刻哲学智慧,展露出秩序与逍遥、群体与个体、节制与释放的对立统一,构成了中国酒文化特有的张力之美,展现出一种根植于日常生活的辩证思维与生命哲学。

儒家主张秩序建构下的酒与合欢、饮而有节。儒家事业当中,酒是践行礼表达仁的重要媒介,“酒以载礼,礼因酒张”。宴饮和乡饮酒礼是教化人心、敦睦乡里、巩固人伦的场合,饮酒被纳入修身的范畴,过度饮酒被视为失礼、失德、失敬。孔子说“唯酒无量,不及乱”。酒量可因人而异,核心在于不及乱,不破礼仪秩序,不失理性节制。他们强调酒是群体的黏合剂,从静载有序、和群共振,儒家崇尚和为贵,酒作为群体凝聚的润滑剂,与情感共鸣的催化剂,通过共饮敬酒的行为强化情感链接,确认身份认同,协调人际关系,酒在守礼通勤之间架起桥梁。既维系社会秩序,又滋养人间温情,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和谐运行的重要文化机制。

道家主张精神超越中的治者神权与自然回归,道家追求自然无为逍遥自在,梳理儒家的繁文缛节,主张回归生命的本然。对道家来说酒具有暂时的剥离社会规范约制的作用,使人回归本质。庄子提出“醉者神权”命题,他认为“醉者坠车而不伤”,因为精神高度凝聚,物我两忘,处于无惧的无求的神权状态。酒成为精神体验与自然万物合一的媒介。从人为的秩序遵循到自然的亲近无为实现真正的逍遥自在。他们强调个体精神的释放,心灵与自然的自由表达,魏晋名士饮酒放诞,陶渊明、阮籍期在必醉,他们都将酒作为对抗虚伪礼教、张扬个体生命、寻求心灵慰藉的媒介。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李白“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都展现出酒对于个体面临困境、寻求解脱时的价值,提供现实之外的逍遥自在的想象。

中国酒文化不仅是博物馆的馆藏,更是流淌在日常烟火当中的活态智慧,它告诉我们,喝酒不一定拼量,恰到好处,方为境界;敬酒不必强求,彼此尊重方为核心;酿酒不应破坏自然天人合一,方为根本;举杯不只惟饮,更为温暖人心、振奋精神;在归置与激发的对立统一当中抒发情怀。

当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的形态历经巨变。但是植根于中华文明深处的文化基因始终展现出跨越时空的强大韧性与旺盛的生命力。中国酒文化所蕴含的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生活当中不断生长,焕发出活态哲学,正沿着传承、转化、赋能的清晰路径为现代人的饮酒观念和行为习惯提供深刻的价值指引与文化熏陶。

传承,内核的坚守,何为好的饮酒。尽管现代生活已远离农耕与古礼方式,但是中国酒文化最核心的内生逻辑对“合”的追求、对“度”的敬畏依然是衡量何为好的饮酒的永恒智慧,这份传承并非刻板的复制古礼,而是对其精神的深切感悟,与自觉坚守让千年智慧在当代饮酒场景中依然喧哗。

“合”的现代诠释通向理解与放松,中国酒所承载的“合”的精神在现代社会当中转化为对人际关系和谐与自我身心平衡的双重追求,它提示我们饮酒的场合应该是增进情谊、共享愉悦的和美之境,推杯换盏间真正的价值从不在谁饮的多和谁饮的快,而是在于情感的相通和精神愉悦。

“度”的当代故事,走向自律与自由,源自“德将无醉”的理性节制,在于深度观念深度融合之后,迸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微醺作为最具中国美学意蕴的饮酒的境界,更日益获得广泛的认同,它精准踩在舒适与愉悦的平衡点上,深度诠释乐而不伤的中和之美,这份对“度”的共识是传承馈赠与现代最深层的文明自觉,指引当代饮酒行为不断走向文明与健康。

转化,形势的创新,传统如何活在当下。中国酒文化从未故步自封,而是以开放的姿态积极与现代社会对话,在新场景、新关系、新需求中探寻新的表达方式。从礼仪到“礼仪感”,轻量化与人性化的转型,传统的繁荣酒饮转化为现代化的节奏,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礼仪感,不仅是等级制度的体现,而是转化为共饮者尊重与关怀,祝酒时表达真诚的祝福,使酒桌氛围保持应有温度,摒弃无形的压抑感,洋溢着轻松自然不失雅致现代气息。

从集体到个体的平衡,个体价值的觉醒与平衡,传统更强调酒的集体属性,现代文明更尊重个体价值转化的智慧。寻求群与己的平衡,既珍视酒逢知千杯少的集体的欢悦,也包容独酌无相亲的个体的享受,饮酒目的最终回到个体心灵的真实满足与自由表达。

赋能,未来的指引,文化照亮生活的始终。随着中国酒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人的饮酒观念和行为习惯必将超越饮酒行为的物理范畴。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提供秩序的精神滋养与正向的赋能。赋能社交、提供深度的链接增和剂。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时代,酒能有效打破交流的疏离感,成为维系真情实感深化人际关系的宝贵载体。

赋能经济,塑造产业发展的文化内核。对合、度、天人合一等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为中国酒业提供独一无二的品牌故事和价值支撑,推动产业从粗放式的规模比拼,逐步转向以品质为基,文化为魂,体验为要的差异化发展。既提升产品的品牌附加值与市场的辨识度,也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长效的动力。

赋能个体,启迪生活艺术的哲学导师。杯中之物蕴藏着对生活方式的隐喻与指引,如何在喧嚣当中寻求宁静,在热情当中保持理性,在互动当中把握分寸,饮酒的智慧归根到底是生活的智慧,懂得平衡、懂得尊重、懂得享受,在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当中感悟恰到好处的升华美学。

穿越九千年时光的白酒,至今仍然清澈照人,映照的正是中华文明尊重、节制、和谐的激扬的智慧,举杯之际,不妨细品杯中有天地,酒礼见精神,一酌间皆是天地人伦的和谐与文明。

微信图片_20250410120259.png

品牌推广

微信图片_20250425231647.jpg

品牌推广

科创节.jpg

品牌推广

ab6b4cd3961517dcbd39161275e91a07.png

品牌展播查询

品牌展播查询.png

微信小商店

微信小商店

微信视频号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