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贵州工商职业学院“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推动学校心理学课程改革,引导学生拥有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获得职业发展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近期,贵州工商职业学院与清华大学开展校际合作,选派多名骨干教师赴清华大学参加“积极心理学教师训练营”专题研修。用顶尖学府最前沿理论知识与实践方法赋能学生全面成长,标志着学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创新探索迈入新阶段。
牵手权威,共育幸福未来
开班仪式由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彭凯平教授及团队成员等出席。
作为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彭凯平教授在仪式上强调了积极心理学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幸福是可以学习的能力,而教育者的使命是将这一能力传递给每一位学生。”他介绍了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在理论与实践融合方面的成果,并期待通过此次培训,助力学校构建特色化的积极心理学教育体系。
清华赋能,强师惠及学子
本次积极心理学教师训练营培训内容涵盖《积极教育:重塑高等教育的幸福力根基》《教师心理资本提升》《心理韧性培养》等专题,由彭凯平教授、樊富珉教授、李焰教授等国内顶尖心理学专家授课。此外,参训教师还将参与团体辅导、工作坊等互动式学习。
此次清华大学培训课程系统阐释了积极心理学从“问题矫治”向“潜能激发”的范式转型,尤其以PERMA模型、“品格优势”“心流体验”“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理论”等内容。
PERMA是由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持续的幸福》中提出的积极心理学理论模型,用于描述构成幸福感的五个核心要素,包含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投入(Engagement)、人际关系(Relationship)、意义(Meaning)和成就(Accomplishment)。
该模型认为,幸福感是五个要素动态互动的结果:积极情绪涉及愉悦体验,需通过主观评估;投入强调专注活动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指向社会联结的情感支持;意义体现在对超越个人目标的追求;成就则关乎能力与价值的实现。其中积极情绪和投入侧重主观感受,意义与成就包含更复杂的认知判断。
学校教师深度融入学习,积极与顶尖专家面对面交流,拓宽专业视野,为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交流过程中,他们将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分享,如深受学生欢迎的“5+5+N”心理健康系列活动(原创心理情景剧、主题沙龙等多元化活动),同时汲取清华大学及其他参训院校先进做法。
学校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衡彦甫博士指出,此次清华大学培训课程极具前瞻性和实操性,清晰展示了一条从关注问题转向激发潜能、培养幸福能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径,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可落地的实践框架。
教师 杨蕊宁
作为贵州工商职业学院的心理教师,未来我将把培训所学理论知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有机结合,使积极心理学切实融入课堂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有效培养学生积极心态与应对挑战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成果转化,构建幸福生态
基于贵州工商职业学院已有的心理健康育人基础,学校未来拟构建系统化“积极心理育人生态体系”:一是推进课程体系重构,将PERMA五要素深度融入心理健康必修课,开发以优势识别、感恩训练、心流体验为主题的模块化教学内容,实现预防性与发展性教育的有机融合;二是依托学校上学期开展的5+5+N心理育人协同模式,引入性格优势测评,开展个性化成长辅导与团体干预项目;三是推动“积极课堂”教学,引导教师运用正向反馈、目标激励与沉浸式教学设计,优化课堂心理环境。通过多维联动,全面提升学生心理韧性、主观幸福感与生命意义感,助力高职人才全面可持续发展。
大团体心理辅导室
小团体心理辅导室
通过本次研修,贵州工商职业学院教师更深刻理解了积极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他们将带着“幸福教育”的使命回归课堂,积极更新心理育人理念,运用好可复制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工具箱”。
愿我们成为学生记忆里的“那束光”!未来,学校将持续引入顶尖学府资源,不断深化合作。以更积极的心态、更科学的方法陪伴学生成长,激发他们内在潜能与优势,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与幸福感。努力让积极心理学真正走进学生成长轨迹,助力学生在职业发展与人生道路上收获“积极”的成长力量。
供稿:贵州工商职业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