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二十届)《亚洲品牌500强》于9月24日在香港举行的“亚洲品牌大会”上揭晓。本年度《亚洲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共有来自金融、传媒、信息技术、食品饮料、电子电器等在内的40个行业的品牌入选。近年来,亚洲市场的消费趋势和行业发展格局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与去年相比,零售和能源行业是品牌数量增加较多的行业。信息技术、传媒、食品饮料、石油化工、通信服务等行业入选数量则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入选数量排名前十的行业今年共占据345个席位,占比69%,相比去年有所下降。金融是入选品牌最多的行业,共有71个品牌入选。位居第二到第五的行业分别是信息技术(49个)、传媒(44个)、食品饮料(41个)、汽车(28个)。
金融行业
2025年,金融行业共有71个品牌上榜,位列所有行业之首。金融行业10大品牌中,中国品牌独占7席。中国工商银行继续稳居行业第一,在500强总榜中排名第五。中国人寿位列金融行业第二,全球排名较去年上升1位;三菱日联金融排名第三。中国银行、中国平安、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人保同样跻身金融行业前10,充分体现了中国金融行业在亚洲的强大影响力。行业前10的其他3个席位由日本品牌获得。在《亚洲品牌500强》前100强中,共有12个金融品牌入选。从地区分布来看,中国、日本和韩国继续主导亚洲金融行业。中国大陆今年共有20个金融品牌入榜,日本和韩国分别为13个和10个。
亚洲金融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测试。贸易紧张局势、货币贬值与通胀高企交织叠加,为本已复杂的宏观金融环境再添不确定性。中美贸易摩擦虽有局部缓解迹象,但整体政策方向依旧模糊,持续施压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如中国、韩国与台湾地区。与此同时,美国加息预期与强势美元推升全球收益率,引发亚洲资本外流、金融市场波动加剧,挑战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与稳定性。在这一背景下,亚洲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灵活性与区域协调机制的重要性被进一步放大。面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与区域结构转型同步推进的双重挑战,亚洲金融行业正在加速调整路径,主动寻求新平衡。在亚洲这片充满活力与分化的市场中,真正具备前瞻思维与系统能力的品牌,才能在周期波动中穿越迷雾,把握下一个增长周期的主导权。
食品饮料行业
2025年《亚洲品牌500强》榜单中,共有41个食品饮料品牌入选,比去年减少3家。行业前三位依次为中国的茅台、五粮液和青岛啤酒。按地区看,中国(包括港澳台)有21个品牌入选,成为食品饮料行业入选数最多的国家。日本共有11个品牌入选,与去年持平,位列第二。在亚洲食品饮料10大品牌中,茅台比去年上升1位,以总榜单第28名位列食品饮料行业第一;五粮液位列总榜单第29名排名第二;青岛啤酒(49名)排名第三。中国大陆共有6个品牌入选行业前10名,日本有2个品牌入选,新加坡和菲律宾各有1个品牌入选。入选总榜单百强的食品饮料品牌仅有4个,分别是中国的茅台、五粮液、青岛啤酒和日本的明治。
在消费分化与产业调整的大背景下,亚洲食品饮料行业正进入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重构的关键阶段。作为亚太地区最大市场,中国依然保持领先地位。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食品饮料行业规模达11.71万亿元,同比增长3.75%,连续三年保持稳健增长。健康化和便捷化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与此同时,印度市场则展现出更强的增速潜力,Z世代与千禧一代成为便携式产品消费的核心人群,国际品牌正加速在地投资布局,以抢占未来份额。总的来说,亚洲食品饮料行业正从大单品主导时代,转向品类精耕、需求细分与功能差异化的新阶段,场景化消费与情绪价值正成为品牌突围的关键密钥。未来的领先品牌,将不再依赖单一爆品或价格优势,而是通过更敏锐的消费者洞察、更快的产品试错机制与更强的供应链响应能力,在健康、高效、定制、低碳等关键词驱动下,抢占消费者心智与渠道资源,重塑新一轮品牌格局。
传媒行业
2025年,传媒行业共有44个品牌入选《亚洲品牌500强》。行业前三位依次为中国的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以及日本的读卖新闻。按地区来看,中国大陆以24个品牌高居榜首,日本以10个品牌位列第二,中国香港以5个品牌排名第三,其余还包括韩国(3个)、印度(1个)和新加坡(1个)。从排名分布来看,传媒行业整体集中度相对分散,大部分品牌位于榜单中后段。在前50名中,仅有中央电视台与人民日报两家传媒品牌。在前100名中,传媒行业也仅有4个品牌成功上榜。这一格局显示出传媒行业在亚洲头部品牌竞争中的整体份额有限。
2024年,亚洲媒体行业在技术革新与受众行为转变的双重推动下,正经历深层次的结构性变革。一方面,全球媒体格局持续受到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传统渠道的影响力不断削弱。另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沉浸式技术与多平台分发模式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媒体生产与传播逻辑,从创意构思、内容制作到全球发行的全链条均发生加速变化。在这一背景下,亚洲媒体品牌不仅需要面对渠道融合、本地叙事全球化和AI驱动创意的机遇,也必须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寻找新的增长路径与差异化竞争力。亚洲媒体行业正处在由技术革新、内容形态转型与市场格局重塑共同推动的关键拐点。AI赋能创意生产、本地叙事走向全球以及媒体渠道的深度融合,正在改变内容从策划到传播的全链条逻辑。对于媒体品牌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在技术投入、内容质量、国际化布局和多平台运营等方面持续创新,才能在竞争激烈且快速演变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巩固市场地位并扩大全球影响力。
电子电器行业
2025年《亚洲品牌500强》中,电子电器行业共有26个品牌入选,与去年持平,但在排名结构和区域分布上出现了细微变化。行业前三位分别是韩国的三星、中国的海尔以及日本的索尼,体现了韩、中、日在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从国家和地区分布来看,日本依然在该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共有14个品牌上榜,中国大陆有8个品牌入选,表现稳健,并持续提升其在全球供应链和国际市场中的影响力。韩国有3个品牌上榜,虽然数量有限,但以技术创新和高端品牌形象著称,在全球市场保持着较高辨识度。土耳其也有1个品牌进入榜单。
2024年,亚洲电子电器行业在全球经济温和复苏与技术升级的双重推动下,呈现出结构性分化与加速转型的格局。一方面,全球家电市场总体保持增长。目前亚太地区是全球最大的白色家电市场,占有超过40%的市场份额。尽管原材料价格波动和部分市场消费疲软对行业造成一定压力,但以智能家电为代表的高端化、节能化产品需求持续攀升,推动行业向中高端转型。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广泛应用正显著提高智能化渗透率。市场需求的升级,使得企业不仅在硬件性能上加快创新,也在跨品类协同和服务模式升级上加快布局,推动行业从单一制造向“硬件+场景+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转型。在这些趋势的推动下,亚洲电子电器企业需要在技术研发、跨界合作与商业模式创新方面保持高强度投入,才能在快速迭代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并在全球竞争中持续扩大影响力。
汽车行业
在2025年的《亚洲品牌500强》榜单中,共有28个来自汽车行业的品牌上榜,上榜品牌集中在中国、日本、韩国与印度四个国家。行业前三位依次为日本的丰田、本田和韩国的现代。具体来看,中国大陆有11个品牌入选,和去年持平,位列第一;日本有10个品牌入选,与去年持平,位列第二。中日两国在汽车制造领域的强大竞争力得以凸显。印度和韩国则分别有4个和3个品牌上榜。行业前10名中,日本品牌占据了一半,反映了日本在汽车制造领域的长期优势。中国大陆品牌紧随其后,有4个品牌跻身前10。汽车行业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正在加剧,各品牌在创新和市场策略上的较量将愈发激烈。
2024年,亚洲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依然稳固,但行业进入转型阵痛期。受全球经济波动、贸易政策变化以及消费者需求结构调整的影响,区域市场整体增速放缓,新能源赛道成为唯一的高增长板块。其中,中国凭借规模化产能和完善的供应链,在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领域持续引领;日本和韩国虽在部分细分市场面临销量下滑,但混合动力及出口业务仍具竞争力。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技术路线正趋于多元化,纯电、混动并行发展,叠加智能驾驶、车载互联等数字化技术加速落地,使汽车产品的定义从单纯交通工具扩展为智能移动终端。与此同时,亚洲车企正加快构建涵盖研发、生产、销售与售后在内的全球化产业网络,以应对海外市场关税政策调整和竞争格局重塑的挑战。这一趋势意味着,未来几年亚洲汽车行业的核心竞争,将从传统的制造成本与产能规模,转向技术创新、生态体系构建和服务能力的综合比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