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个月,仁怀市茅台镇出现了一个现象:不少年轻人开始携带行囊,带着茅台镇的酱香酒,背井离乡闯荡市场,去往广东、浙江、山东等城市。他们开着车,带着几箱酒、一部手机,有的甚至在街头摆起移动摊位,向陌生人推销产自茅台镇的酱香酒。
这种“行商”模式,被当地人称为新时代的“走西口”或“闯关东”。仁怀市茅台镇商会执行会长唐晖在近期的一次访谈中提到,这种现象“是必然的,也是好事”。在他看来,茅台镇的酒业从业者正在回归商业的本质——走出去,而非坐等客户上门。
从“坐商”到“行商”的转变
茅台镇的酒业营销模式,在过去几年经历了显著变化。唐晖回忆,前些年,许多酒企更倾向于“坐商”模式——在居民楼或写字楼里设立销售点,等待客户上门。这种模式依赖于茅台镇的品牌效应,但市场覆盖面有限,尤其对于中小酒企而言,竞争压力巨大。
“老想着窝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这种闭门式的营销,出路是相对狭窄的。”唐晖说。
如今,这种模式正在被打破。茅台镇的年轻人开始效仿上一辈酒商的“行商”传统——上世纪80年代,贵州怀庄酒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果曾背着两箱酒坐绿皮火车到北京推销;贵州酒中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销售人员则骑着单车,在全国各地的餐馆和批发部挨家挨户推广酱香酒。
“今天茅台镇的繁华,实际上是老一辈人用双脚走出来的。”唐晖说。而现在,新一代的茅台镇卖酒人正试图复刻这种精神。
一台车、几瓶酒与一部手机的“轻资产”模式
贵州茅排酒业集团有限公司的王金伟是这波“走出去”浪潮中的一员。最近,他正在浙江某城市的街头推广酱香酒。他的装备很简单:一台车、几箱酒、一部手机。白天,他走访当地的烟酒店和餐馆;晚上,他会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推广视频,吸引潜在客户。
“以前在家里等客户,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做接待和线上流量投放。现在,一个人、一台车就能跑市场,成本低了很多。”王金伟说。
这种“轻资产”模式正在成为许多中小酒企营销人员的选择。相比于传统的品牌营销,它更依赖面对面推销和社交媒体的即时互动。一位不愿具名的酒企负责人表示,线下推广不仅能直接接触消费者,还能更灵活地调整销售策略。“比如在浙江,消费者更喜欢低度数的柔和酱香,而在山东,高度数的传统酱香更受欢迎。走出去才能摸清这些差异。”
争议与包容,酱香酒是否应该“摆地摊”?
然而,这种“行商”模式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酱香酒作为高端酒的代表,应该保持“高贵”形象,而非通过地摊或街头推销的方式销售。
对此,更多人持不同观点。
“地摊不等于卖假货,也不是欺骗。它是一种行商文化,是走街串巷、主动寻找客户的方式。”
“酱香酒市场本身是分层的,有高端酒,也有适合大众消费的产品。”
“如果只盯着高端市场,反而会限制行业发展。”
评论区的一些网友也表达了类似看法:“卖30块钱一瓶的酒,只要是纯粮酿造,就不是低端货。”“消费者认可的酒就是好酒。”
走出去的挑战,诚信与坚持
尽管“走出去”被许多人视为突破市场瓶颈的良方,但挑战依然存在。
首先,是诚信问题。“哪怕是卖30元一瓶的酒,也必须是纯粮酒。”唐晖提醒,无论销售方式如何变化,商业诚信的底线不能丢,不能违法违规,走出去的同时要准备好企业证照和产品检验报告,要经得起消费者的检验,要对得起消费者的信任。
近年来,部分低价酱香酒被曝出勾兑或虚假宣传问题,这对行业声誉造成了损害。实际上,很多争议产品生产地根本不在茅台镇,是傍茅台镇的产区效应,虚假或夸大宣传伤害茅台镇。
茅台镇的营销人员走出去,在近距离服务消费者,推广销售酱香酒的同时,也是零距离与消费者真诚沟通的良机。为茅台镇正名,他们肩负着酱香酒推广大使的职责。唐晖连日来拍了多条视频发布,力挺茅台镇营销方式的转变。他说:“只要大家走出贵州推广酱香酒,他赠送伴手礼——酱香下酒菜。”
其次,是坚持的难度。王金伟坦言,刚开始推广时,遭遇过不少冷眼和拒绝。“只要你敢走出去,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剩下的靠方法和毅力。”他说,有的同行为了省钱,睡过桥洞、啃过馒头,但只要能坚持,总会找到客户。
回归商业本质
茅台镇卖酒人的这波“出山潮”,或许能给行业带来一些启示。
一方面,它反映了中小酒企在激烈竞争下的生存策略——当线上流量成本攀升、产区竞争内卷时,主动开拓线下市场成为更务实的选择。
另一方面,它也体现了商业的本质:无论技术如何变革,面对面推销、实地考察市场的传统方式依然有效。正如唐晖所说:“营销的本质是走出去,而不是等客户上门。”
对于茅台镇的酒业从业者来说,这场“新闯关东”才刚刚开始。他们的故事,或许会成为仁怀酒业营销转型的一个缩影。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